
(1) [good ministers; able minister]∶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
予有乱臣十人。——《书·泰誓中》
(2) [treacherous ministers; usurpers]∶制造祸乱的大臣
乱臣当道,天下何以能得安宁
(1).善于治国的臣子。《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孔颖达 疏:“谓我治理之臣有十人也。”《魏书·李孝伯李冲传赞》:“身任梁栋,德洽家门,功著王室。盖 有魏 之乱臣也。”
(2).作乱的臣子。《管子·君臣下》:“君为倒君,臣为乱臣,国家之衰也。”《史记·楚元王世家赞》:“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 唐 袁郊 《红线》:“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使乱臣知惧,烈士安谋。”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张文端公应梦而生》:“夫 文端 为熙朝良佐,而 敦 则衰世乱臣,生平大相逕庭。”
“乱臣”一词的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词义经历了从褒义到贬义的演变:
早期褒义用法(周代以前)
后期贬义用法(春秋战国后)
词义转变原因
典型例证:同一词在《尚书》与《论语》中褒贬不同,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例如《泰誓》称辅佐武王的贤臣为“乱臣”,而《论语·先进》中的“乱臣”则指危害国家之人。
乱臣是指在政治舞台上行为不义、背叛国家、丧失忠诚的官员。
乱臣由“乙”和“臣”两个部首组成,其中“乙”是上方一横,表示人,作为部首时读作“yǐ”;“臣”是下方两点和一横,表示臣子,作为部首时读作“chén”。总共有9画。
乱臣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汉书·礼乐志上》:“秦以乱臣乱子为心,杂以乖暴,故功遂害成。”意为秦朝以背叛国家的官员和败坏的子孙为中心,混乱不堪而最终导致国家崩溃。
乱臣的繁体字为「亂臣」。
古时候汉字写法中,乱臣的字形有所不同。大篆写作「亂臣」,小篆写作「乱臣」,隶书和楷书沿用了小篆的字形。
1. 历史上有许多乱臣贼子,导致国家沦丧。
2. 当权者应该警惕乱臣的出现,以保障国家的安定。
3. 忠诚的官员应该与乱臣做坚决斗争。
乱臣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
- 乱臣贼子:指背叛国家、肆意破坏的官员和败坏的子孙。
- 乱臣乱子:指背叛国家和肆意破坏的官员和子孙。
乱臣的近义词包括:
- 背叛者:指对国家、组织或个人的忠诚背叛的人。
- 叛徒:指背叛国家、组织或团队的人。
乱臣的反义词是:
- 忠臣:指对国家忠诚,尽心尽力为国家付出的官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