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乱臣的意思、乱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乱臣的解释

(1) [good ministers; able minister]∶善于治理政务的大臣

予有乱臣十人。——《书·泰誓中》

(2) [treacherous ministers; usurpers]∶制造祸乱的大臣

乱臣当道,天下何以能得安宁

详细解释

(1).善于治国的臣子。《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孔颖达 疏:“谓我治理之臣有十人也。”《魏书·李孝伯李冲传赞》:“身任梁栋,德洽家门,功著王室。盖 有魏 之乱臣也。”

(2).作乱的臣子。《管子·君臣下》:“君为倒君,臣为乱臣,国家之衰也。”《史记·楚元王世家赞》:“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 唐 袁郊 《红线》:“两地保其城池,万人全其性命,使乱臣知惧,烈士安谋。”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张文端公应梦而生》:“夫 文端 为熙朝良佐,而 敦 则衰世乱臣,生平大相逕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乱臣”为汉语复合词,本义指违背纲常、扰乱国政的臣子。《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犯上作乱的臣子”,特指古代社会中违背君臣伦理、破坏政治秩序的官员群体。该词最早见于《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此处“乱”通“治”,指治国能臣,后词义发生演变。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乱”在甲骨文中象形为整理丝线,本义为“治”,后引申出“扰乱”义项。《辞源》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典籍中,“乱臣”多指破坏礼法的臣属,如《论语·先进》载“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孔子以此强调臣子应守礼法,反衬乱臣之失。

在具体使用中存在两种特殊形态:

  1. 乱臣贼子: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指悖逆君臣父子之道者
  2. 乱党:近代延伸指危害政权的政治团体
  3. 权奸型:如东汉十常侍、明代魏忠贤等擅权宦官
  4. 叛国型:如五代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经典文献用例包括《史记·太史公自序》评吴楚七国之乱:“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以及《汉书·王莽传》载群臣弹劾王莽“操行奸邪,倾覆社稷”,均体现该词在史书中的价值评判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乱臣”一词的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词义经历了从褒义到贬义的演变:

  1. 早期褒义用法(周代以前)

    • 指善于治国的能臣,源于《尚书·泰誓》中周武王所言:“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此处的“乱”通“治”,“乱臣”即治国之臣。
    • 孔颖达在《释诂》中解释:“乱,治也。”说明古汉语中“乱”有治理之意。
  2. 后期贬义用法(春秋战国后)

    • 指不守臣道、背叛国家的奸臣,如《管子·君臣下》提到:“臣为乱臣,国家之衰也。”此时“乱”回归混乱本义。
    • 现代汉语中多用此义,如成语“乱臣贼子”即指叛逆者。
  3. 词义转变原因

    • 周代礼制崩坏后,“乱”的治理含义逐渐消失,转而强调“违背秩序”的负面意义。
    • 汉代以来,儒家强化忠君思想,进一步巩固了贬义用法。

典型例证:同一词在《尚书》与《论语》中褒贬不同,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例如《泰誓》称辅佐武王的贤臣为“乱臣”,而《论语·先进》中的“乱臣”则指危害国家之人。

别人正在浏览...

悲素丝伯阳厕豫陈白尘大姑子洞豁冬集斗禄斗叶子风尘物表風移蚡緼俯卧撑篙师鞈革荷累洪泽黄门鼓吹夥赖结束语纠耳镌诮空说酷郁蠡母砻糠駡坐门可张罗内籀叛乱偏巧拼车评弹气忿忿欺诳泣路青气清漳穷侈极奢气涌如山衽席上弓笙磬同音神捷深至势合形离霜纸死淋浸私宴宿妆条柜铁叶车铜臭熏天推板往岁纬繣宵晨孝道夏声谢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