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 南唐 李中 《献乔侍郎》诗:“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善乎, 浦江 郑氏 对 太祖 之言曰:‘臣同居无它,惟不听妇人言耳。’此格论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谒选》:“官中还债,莫若任前省钱。时称‘格论’。”
“格论”有两种不同领域的解释,需分情况说明:
一、数学领域(抽象代数分支)
格论是研究偏序集合中特殊结构的代数分支,其核心概念为「格」(Lattice)。定义如下:
数学定义:设集合$L$上定义了两个二元运算∨(并)和∧(交),若满足以下公理:
应用领域:作为布尔代数的推广,格论在泛函分析、计算机科学、逻辑学、图论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二、汉语词汇(成语用法)
指文辞高雅、富有哲理的言论,常见于文学或历史文献:
两种解释需根据上下文区分使用。数学领域释义来自代数理论,汉语释义则源于古典文学传统。
《格论》是一本关于格物致知的哲学著作,旨在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来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格物指的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式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致知则是指通过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格论》一词的拆分部首为⺮和言,其中⺮是表示竹的部首,言是表示言语的部首。《格论》总共由12个笔画构成。
《格论》是由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所著,在明代成书。王阳明强调道德伦理在人的实践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的本源以及自我反省,人们可以认识到心灵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内心的自觉和道德的成长。
《格论》的繁体字为《格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但《格论》一词的写法基本保持一致。在篆书时代,它的写法为「木言」;在隶书时代,写法为「⺮言」;到了楷书时代,写法变为「⺮言」。
《格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的一句例子如下:
「知行合一」——表示认识和实践应该密切结合,只有通过实践去验证认识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基于《格论》一词的意义,我们可以构造以下组词:
格学、格物致知、格物、格理、格局、格致
近义词:致知、格物致知
反义词:迷信、虚无主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