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ass or firewood collector] 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大雅·板》
刍荛之微,先民询之。——刘开《问说》
(1).割草采薪。《孟子·梁惠王下》:“ 文王 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赵岐 注:“芻蕘者,取芻薪之贱人也。”《隋书·炀帝纪下》:“营垒所次,务在整肃,芻蕘有禁,秋毫勿犯,布以恩宥,喻以祸福。”《资治通鉴·汉成帝永始二年》:“使芻蕘之臣得尽所闻於前,羣臣之上愿,社稷之长福也。” 胡三省 注:“刈草曰芻,采薪曰蕘。”
(2).割草采薪之人。《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芻蕘。” 毛 传:“芻蕘,薪采者。”《淮南子·主术训》:“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芻蕘,犹不可弃也。”
(3).指草野之人。《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采狂夫之瞽言,纳芻蕘之谋虑。” 唐 郭湜 《高力士传》:“陛下不遗鄙贱,言访芻蕘,纵欲上陈,无裨圣造。”
(4).浅陋的见解。多用作自谦之辞。 唐 刘禹锡 《为杜相公让同平章事表》:“輒思事理,冀尽芻蕘。”《西湖佳话·葛岭仙迹》:“ 葛洪 因辞谢道:‘芻蕘上献,不过备大人之一採。’”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郎若听妾芻蕘,準於闈后获一县令。” 郭沫若 《赞天地之化育》:“兹际协会成立一周年纪念,谨以一个未成器的医科学生的资格,献刍荛如上。”
刍荛(chú ráo)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古典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指代劳作群体
“刍”意为割草,“荛”指打柴,组合后特指从事割草砍柴的劳动者,多代指社会底层的平民。《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割草采薪之人”,《诗经·大雅·板》中“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即体现此意,强调虚心向百姓请教的观点。
二、引申为自谦之辞
古代文人常以“刍荛之言”谦称自己的见解浅薄,如《孟子·梁惠王下》注疏中“刍荛,野人之言”,《文心雕龙·书记》亦用“刍荛有可录之事”表达对民间智慧的重视。此用法常见于奏章、书信等文体,反映中华文化中的谦逊传统。
三、文学意象的延伸
唐宋诗词中,“刍荛”常作为田园意象出现,如陆游《幽居》中“刍荛尽日频来往”,既描绘劳作场景,又暗含归隐意趣,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
“刍荛”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ú ráo,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
指割草打柴的行为,或从事这类劳作的人(即樵夫、草野百姓)。例如《诗经·大雅·板》中“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意为古代贤者会向普通百姓征求意见。
引申义
后多代指草野之人或见识浅陋者,常用作自谦之辞。如《后汉书》提到“纳刍荛之谋虑”,即采纳民间建议时的谦逊表达。
现代语境中,“刍荛”多用于书面表达或谦逊场合,强调对他人意见的尊重。例如学术讨论中引用民间观点时,可称“采纳刍荛之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或扩展用法,可参考《诗经》《孟子》及历代注释。
敖游襃襮不奈何侧隐程考摛布赤龙爪穿孝撮捧丹节道傍李导牖刁蛋东汇兑现鹤子梅妻浣准劫抢句调钧冶伉俪荣谐浪梗礼城理董名父铭鋕末座年韶拍竿偏要披毛求疵铺殿花扑挞遣昼硗秃青插手凄戚铨引如胶似漆善田声名神规诗草失词识字班朔风塔什干阗凑讬物寓兴玩视微宦微型文成履稳下舞场五酘污宫物料显白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