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ass or firewood collector] 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大雅·板》
刍荛之微,先民询之。——刘开《问说》
(1).割草采薪。《孟子·梁惠王下》:“ 文王 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赵岐 注:“芻蕘者,取芻薪之贱人也。”《隋书·炀帝纪下》:“营垒所次,务在整肃,芻蕘有禁,秋毫勿犯,布以恩宥,喻以祸福。”《资治通鉴·汉成帝永始二年》:“使芻蕘之臣得尽所闻於前,羣臣之上愿,社稷之长福也。” 胡三省 注:“刈草曰芻,采薪曰蕘。”
(2).割草采薪之人。《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芻蕘。” 毛 传:“芻蕘,薪采者。”《淮南子·主术训》:“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芻蕘,犹不可弃也。”
(3).指草野之人。《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采狂夫之瞽言,纳芻蕘之谋虑。” 唐 郭湜 《高力士传》:“陛下不遗鄙贱,言访芻蕘,纵欲上陈,无裨圣造。”
(4).浅陋的见解。多用作自谦之辞。 唐 刘禹锡 《为杜相公让同平章事表》:“輒思事理,冀尽芻蕘。”《西湖佳话·葛岭仙迹》:“ 葛洪 因辞谢道:‘芻蕘上献,不过备大人之一採。’”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郎若听妾芻蕘,準於闈后获一县令。” 郭沫若 《赞天地之化育》:“兹际协会成立一周年纪念,谨以一个未成器的医科学生的资格,献刍荛如上。”
“刍荛”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ú ráo,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
指割草打柴的行为,或从事这类劳作的人(即樵夫、草野百姓)。例如《诗经·大雅·板》中“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意为古代贤者会向普通百姓征求意见。
引申义
后多代指草野之人或见识浅陋者,常用作自谦之辞。如《后汉书》提到“纳刍荛之谋虑”,即采纳民间建议时的谦逊表达。
现代语境中,“刍荛”多用于书面表达或谦逊场合,强调对他人意见的尊重。例如学术讨论中引用民间观点时,可称“采纳刍荛之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或扩展用法,可参考《诗经》《孟子》及历代注释。
安席謷将白文印绑缚冰川湖层波侈矜丑扇淳曜从师嘟噜惇史阇婆贰佐阨巷封建论锋至腹议龟判绗綫鸿覆惠而不费嘉林俭率交困交绮劫贝巾笥酒有别肠赍献胯下枯皮鹿鹿猛孤仃的门下人目莲内引喷薄欲出鹏海髼松匹遇泼眼千里草浅眇倩影轻佻凄豓趋过日射角弱约声应气求授木水引馎饦淑仪肆凶酸甜同胞共气无及五圻响尾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