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毀的意思、咎毀的詳細解釋
咎毀的解釋
(1).歸咎,诋毀。《三國志·魏志·牽招傳》:“何敢慢易咎毀大人。”
(2).猶咎悔。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七缪》:“夫實厚之士,交遊之間,必每所在肩稱,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苟不能周,必有咎毀。”
詞語分解
- 咎的解釋 咎 ù 過失,罪過:咎戾。負咎。以彰其咎。 怪罪,處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責備、懲處或禍害是自己造成的)。 災禍:休咎(吉兇)。 怨仇:與臣有咎。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毀的解釋 毀 ǐ 破壞損害:毀滅。毀害。毀棄。銷毀。 燒掉:燒毀。焚毀。 把成件的舊東西改造成别的東西:一張舊桌子毀成兩個小凳子。 诽謗,說别人的壞話:毀謗。毀譽。诋毀。 譽 筆畫數:; 部首: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咎毀(jiù huǐ)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因過失而遭受诽謗或诋毀。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一、單字溯源
- 咎
《說文解字》釋為“災也”,本義指災禍、過失,引申為責備、歸罪。如《論語·八佾》中“既往不咎”即用此意。
- 毀
《說文解字》注“缺也”,本義指器物破損,後衍生為诽謗、中傷。如《莊子·盜跖》中“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二、複合詞釋義
咎毀融合兩字含義,特指:
因自身過錯招緻他人诽謗。強調“過失”與“毀謗”的因果關系,屬被動受責情境。
-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因過失而被毀謗” 。
- 《古代漢語詞典》 例證:“君子不咎毀于小人,惟自省其身”(君子不因小人诽謗而追究,隻反省自身) 。
三、文獻用例
東漢典籍《風俗通義·過譽》載:
“咎毀之言,流于市井;然其行端,謗不能加。”
(雖有過失招緻的诋毀流傳于市井,但因行為端正,诽謗終不能成立。)
此例印證“咎毀”暗含“诽謗事出有因,但未必屬實”的語義層次 。
四、近義辨析
詞彙 |
核心差異 |
诋毀 |
主動惡意诽謗,無“過失”前提 |
咎毀 |
因己過被動引發毀謗 |
咎謗 |
近義,但側重公開指責 |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卷三, 頁412.
- 王力等. 《古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14: 頁789.
- 應劭. 《風俗通義校注》[M]. 中華書局, 1981: 卷四, 頁217.
網絡擴展解釋
“咎毀”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具有兩個主要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歸咎并诋毀
- 指将過錯歸咎于他人,并加以诽謗或貶低。
- 例證:
《三國志·魏志·牽招傳》中提到:“何敢慢易咎毀大人”,意為“怎敢輕慢诋毀尊長”。
-
咎悔(自責或後悔)
- 指因自身行為不當而引發悔意,或因未能周全招緻他人非議。
- 例證: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七缪》稱:“苟不能周,必有咎毀”,即“若行事不周全,必會招緻指責或自我悔恨”。
二、字詞拆解
- 咎(jiù):本義為“罪過、過失”,如“咎由自取”;亦可引申為“責備”(如“既往不咎”)。
- 毀(huǐ):包含“破壞”“诽謗”雙重含義,如“毀譽參半”中的“毀”即指貶低。
三、使用場景
- 古典文獻:多見于史書或典籍,如《三國志》《人物志》等,多用于描述人際矛盾或自我反思。
- 現代語境:極少使用,需結合具體文意判斷其指向“歸咎诋毀”還是“咎悔”。
若需進一步探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或《人物志》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百花巴戟天報本悲悔不點實暢和潮鳴電掣稱量成一家言沉重雛燕風吹草動風走富人侯工效國士無雙杭綢晖景鐎鬥攪給椒台寄地借條旌旟勁質九居絕長續短恐急寬謹利動淩籍離上律呂盲棋襻輿前書前訓七尺青籥雀踴熱趕郎善財童子贍田十代冥王手策手函疏犷私載台背探支天樂條議銅管樂隊統帥秃瘡退軍委曲香葇纖毫賢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