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天师道的意思、天师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天师道的解释

又称“五斗米道”。为早期道教流派之一。 东汉 张道陵 创立,以《老子》为经典。信徒多为贫苦农民。教主自称“天师”或“师君”。 汉 末 张修 、 晋 陈瑞 、 孙恩 、 卢循 等均奉此以聚众起义。 汉 末 张鲁 且利用之而建立政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是中国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由张陵(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期(约公元126-144年)在蜀地鹤鸣山创立。它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制度化、组织化的开端,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1. 名称与创始人:

    • 天师:指创始人张陵及其继承者(其子张衡、孙张鲁)。张陵被尊为“祖天师”,“天师”意为“天之师”,指代代相传的、沟通天人、代天宣化的道教最高领袖称号。这一称号体现了该道派在信徒中的神圣权威地位。
    • 道:指其信奉和传播的教义体系,即以“道”为最高信仰核心的宗教。其教义主要源于古代鬼神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家思想,并融合了部分巴蜀地区原始巫教成分。
  2. 核心教义与特征:

    • 尊奉老子为教主:将老子(李耳)神化为“太上老君”,尊奉其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对其进行宗教化的诠释。
    • 符箓咒术:天师道以擅长符箓(书写在纸、绢、木片上的神秘图形或文字)、咒语、法术闻名,认为这些可以召神劾鬼、驱邪禳灾、治病救人。这是其吸引信众、建立组织的重要手段。来源: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 道教符箓文化研究概述
    • 首过忏悔:要求信徒在静室中思过忏悔,向神灵坦白自己的罪过(“首过”),并通过特定的仪式(如书写罪状投入水中)祈求赦免。这是其重要的宗教实践和道德约束机制。
    • 组织制度:建立了严密的宗教组织体系。张陵设立“二十四治”(后发展为二十八治),将教区划分为若干“治”进行管理,每治设“祭酒”统领信众。信徒需缴纳五斗米作为入教或参与宗教活动的信物(故称“五斗米道”),形成了政教合一的雏形。来源: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天师道研究
  3. 历史地位与影响:

    • 制度化道教的开端:天师道的创立标志着道教从分散的方仙道、黄老道等前身形态,向具有统一教主、经典、教义、组织结构和宗教仪轨的制度化宗教转变。
    • 政教合一的实践:尤其在张鲁统治汉中时期(东汉末),天师道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设“义舍”提供免费食宿,以《老子》教化民众,实行宽惠政策,影响深远。
    • 后世道教的基础:南北朝时期,经寇谦之(北天师道)、陆修静(南天师道)等人改革,天师道得以复兴和发展,其教义、科仪、组织制度成为后世道教各派(尤其是正一派)的重要基础。正一派至今仍尊张陵为祖天师,其领袖仍称“天师”。来源:《辞海》(第七版) - “天师道”词条(在线版可参考搜狗科学百科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需机构订阅)
    • 文化影响:天师道的符箓文化、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民间信仰、文学艺术、民俗习惯乃至医学养生等领域。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展》相关介绍

网络扩展解释

天师道是中国早期道教的重要流派,其核心信息可归纳如下:

  1. 基本定义与别称
    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由东汉张道陵(张陵)于四川创立,是道教最早的教派之一。名称来源于入教需缴纳五斗米作为信物,或与早期组织方式相关。

  2. 经典与教义
    以《老子》(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主张通过修炼道法、炼制丹药、修习内丹术等方式追求长生不老和超凡入圣。信徒被称为“道士”,被认为能与神灵沟通。

  3. 历史背景与社会影响
    信徒多为贫苦农民,教主张道陵及其后代自称“天师”或“师君”。汉末至晋代,张修、孙恩、卢循等曾借助天师道组织起义,张鲁更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4. 演变与别称
    后世天师道逐渐发展为“正一道”(或称正一盟威道),成为道教主流派系之一。其教义和组织形式对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5. 其他相关
    需注意,“天师道”一词在当代也被用于游戏《轩辕剑龙舞云山》中的门派名称,但与历史宗教无直接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教义细节,可参考道教研究文献或权威历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犴庭悖缪辩诘便马欃云城舞成幼晨兴夜寐饬脩冲寒出点子垂拱而治楚囚打暖遏制方近焚溺干扬耕芸河中曲宏诞花梨奸谋金钩子金瑜具乐军士歁歞口生狂欢莲邦连种凛栗廪银流体盲冥面议眸瞩凝蹇懦词怪说拍子瞥一眼倾耳细听鹊山湖取累遶弄日近长安远绅带食古如鲠水式嗣袭踏田器条贯部分调济讬词图乙下笔成文下女消豁西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