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须。谓年老。 唐 刘禹锡 《问大钧赋》:“扬且之晳兮不可以常然,当锡尔以老成,苍眉皓髯,山立时行。”
“皓髯”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hào rán,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问大钧赋》中写道:“当锡尔以老成,苍眉皓髯,山立时行。”此处“皓髯”比喻老成持重的长者形象,通过胡须的白色强调阅历与智慧。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皓髯,又称为皓颔,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胡须或者胡子的颜色非常洁白、灿烂。它通常指的是年轻人的蓬勃、健康和活力。
皓髯的拆分部首是髟(头发),它的该部字的外形代表了头发的形状。按照字的结构来看,皓髯的总笔画数是15画。
皓髯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文学作品。在古代,皓髯是一种美丽和庄重的象征。在古代的诗词中,常常用来形容贵族和文人的青春和生机勃勃的形象。对文人来说,皓髯代表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深邃的才华,因此成为了文人们喜欢表达的对象。
在繁体字中,皓髯的写法是「皓髯」。
在古代的简化字中,皓髯的写法是「皓髯」。在甲骨文和金文的时期,髟部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首,所以当时的写法比较繁琐。随着时间的推移,字体的变化以及繁简体的不同,皓髯的写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 那位年轻人有一头皓髯,看上去非常英俊。
2. 他的皓髯给他增添了几分成熟的魅力。
皓月、皓白、皓首、皓腕
银须、银发、白发、白须
黑须、黑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