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华丽的楼阁。多指皇宫内的楼阁。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曹植》:“朝游登凤阁,日暮集华沼。”《水浒传》第一回:“祥云迷凤阁,瑞气罩龙楼。”
(2). 唐 武则天 光宅 元年(公元684年)改中书省为凤阁、遂用为中书省的别称。《新唐书·刘祎之传》:“太后遣 肃州 刺史 王本立 鞫治,以敕示 禕之 , 禕之 曰:‘不经凤阁鸞臺,何谓之敕!’” 宋 曾巩 《襄州遍学寺禅院碑》:“﹝ 钟绍京 ﹞惟嗜书,家藏 王羲之 、 献之 , 褚遂良 书至数十百卷。以善书直凤阁。”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苏味道 、 王庆元 同为凤阁侍郎。”
(3).泛指中央官邸。 唐 白居易 《咏怀》:“昔为凤阁郎,今为二千石。” 明 高明 《琵琶记·孝妇题真》:“我相公虽居凤阁鸞臺,常在萤窗雪案。”
凤阁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三重含义,均与古代宫廷建筑及政治制度相关:
指唐代皇宫内以凤凰为装饰的楼阁式建筑,属禁中核心建筑群之一。据《唐六典》记载,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将中书省改称“凤阁”,其办公场所亦以凤纹雕饰彰显尊贵,象征帝王威仪与祥瑞。此类建筑多采用重檐歇山顶,檐角置铜凤饰物,体现唐代宫廷建筑的华丽风格。
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三省”之一,掌诏令起草、政令审议。因职能重要且近侍帝王,类比凤凰栖居之高阁,故得雅称“凤阁”。如《新唐书·百官志》载:“光宅元年,改中书省曰凤阁”,其长官称“凤阁令”,副职为“凤阁侍郎”。此称沿用至神龙元年(705年)复旧名。
“凤阁”融合凤凰意象(百鸟之王、祥瑞之兆)与“台阁”(权力中枢)的双重内涵,成为皇权神圣性与政治权威的符号化表达。唐宋诗词中常见此类隐喻,如李峤《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凤阁临芳墅,龙驾入松云”,以“凤阁”暗指帝王居所。
权威参考来源:
“凤阁”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指装饰精美、富丽堂皇的楼阁,多用于形容皇宫内的建筑。例如:
为武则天时期中书省的改称:
唐代以后,该词扩展为对中央高级官署的代称。例如:
牓帖鼻翅儿别鹤孤鸾擦黑儿超大型潮信搥琢词旨大教堂单档大项大丈夫德能东方星东户季子断烬纺丝分崩偾踣高不凑低不就观傩果是汉调鹤草轰輵货本静閟谨慎小心救死鵕鹗康惠口利癞猴子类物麟书笼利逻檀慜顾漠南磨问内乘嫩草傩祓拍板愆忘桑钱衫褃释绖识时务者爲俊杰识文谈字寺棘岁暮天寒沓杯叹喟同部图南翼驮篓惟利是视五山相对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