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蓬茅 ”。
“蓬茆”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典汉语词汇,其释义和用法如下:
植物本义
“蓬茆”指蓬草和茅草,二者均为常见的野生草本植物,常生长于荒僻贫瘠之地。例如《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五年》中提到“下嫁蓬茅之士”,即以蓬茅比喻身份低微之人。
比喻引申义
在古代文学中,“蓬茆”多用于自谦或描述清贫状态。例如明代梁辰鱼在戏剧《浣纱记》中写道“寒微未脱蓬茅性”,既指角色出身低微,也暗含性格质朴之意。
需注意“蓬茆”与“蓬门荜户”等近义词的差异:前者更侧重身份/境遇的卑微,后者则强调居住环境的简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可参考《资治通鉴》、曾巩文集等文献来源。
蓬茆是一个表示杂草丛生的意思的词汇。通常用来形容草丛茂盛、丛生而杂乱的样子。
蓬(艹、句、草)茆(艹、毛、草)。
蓬茆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古老,最早出现在《诗经·毛诗·羔裘》一篇中。“蓬茆之材,言若濯濯”。在古代,蓬茆常被用来形容战场上草木丛生、繁茂的景象。
蓬茆在繁体字中写作蓬茅。
古时候汉字中的蓬茆写作蓬牟。
这片废弃的田地,已经长满了蓬茆。
蓬松、茂盛、丛生、草丛、繁茂。
草丛、丛林、密林、茂密。
草木稀疏、疏落、清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