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窘蹴 ”。亦作“ 窘促 ”。困迫;局促。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宏 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旧唐书·裴度传》:“臣昨见 吴元济 乞降表,料此逆贼,势实窘蹙。但诸将不一,未能迫之,故未降耳。”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孟郊》:“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卒漂沦薄宦,诗讖信有之矣。”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二)》:“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
“窘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读音:jiǒng cù
构成:由“窘”(困窘、为难)和“蹙”(皱眉、紧缩)组合而成,形容人处于困窘、局促或急迫的境地时,面容紧张、神态不舒展的状态。
核心含义
表示因困顿、压力或难堪而表现出的局促不安,常见于书面或正式语境。例如《旧唐书》中“势实窘蹙”描述局势的困迫,南朝《世说新语》中“窘蹙无计”表现人物因无计可施的窘态。
近义词
窘迫、困顿、局促、窘促
反义词
从容、泰然、自若。
该词在现代口语中使用较少,更常见于书面表达,需结合语境判断其指向个人状态或客观形势。
《窘蹙》是一个形容词,表示困厄、为难,处境尴尬或受到压迫的状态。
它的拆分部首是「穴」和「足」,分别表示「地坑」和「足迹」,穴指入土,足指演变出足下在意,从词义和部首构造可以看出「窘蹙」和困境、为难等概念有一定的关联。
「窘蹙」这个词共有13个笔画,包含了一些部分相似的部首和偏旁,比如「尸」、「戈」和「足」,这些既表现了词义也构成了字的形态。
「窘蹙」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五蠹》一书中,意为困厄、为难的状态。
在繁体字中,「窘蹙」的表示略有变化,「窘」的右侧多了一个偏旁「皆」,而「蹙」右面的「阜」变成了「虍」。
在古代写法中,「窘」的上方有一个「户」字旁,表示窘困的人像是被关在一扇门后,无法逃离的困境;而「蹙」则将「足」换成了「足部」,形象地表示脚步受到限制的样子。
1. 他因为一时疏忽,陷入了窘蹙的境地。
2. 女主角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窘蹙的局面,但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
3. 这家公司因为市场竞争加剧,陷入了窘蹙的经营状况。
1. 窘境
2. 窘困
3. 窘迫
4. 窘态
5. 窘况
1. 困境
2. 压迫
3. 尴尬
4. 困顿
5. 为难
1. 宽裕
2. 舒适
3. 自在
4. 宽敞
5. 畅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