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库中的银子。《宋史·食货志上六》:“ 孝宗 隆兴 二年秋,霖雨害稼,出内帑银四十万两,变糴以济民。”《明史·河渠志六》:“请帑银三万两,并 灵州 六年盐课,以给其费。”《红楼梦》第七一回:“礼部奉旨,钦赐金玉如意一柄,彩缎四端,金玉杯四件,帑银五百两。”
根据权威词典和历史文献记载,“帑银”一词的含义及用法如下:
“帑银”读作tǎng yín,特指国库中储存的银子或官方财政资金。其中:
如今“帑银”一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正式文件,如财经新闻中提到的“国帑”即延续了这一概念,表示国家财政资金或公共财产。
帑银,简称帑,是指储藏在国家或机构的珍贵的银币和财富。拆分部首和笔画:帛(bó)为布部首,一共13画。银(yín)为金属部首,一共12画。
来源:帑银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律历志》中,用来指代司帑之物,即由国家或机构储备和管理的财富。在古代,帑银经常被用于贸易、贡赋、赈济等方面。
繁体:帑银的繁体字为「帑銀」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写法较为繁杂,可以在《说文解字》中找到「帑银」一词的古代写法。在篆字时期,写作「」;在隶书时期,写作「」;而在楷书时期,逐渐演变为「帑银」。
例句:国家的帑银储备十分丰富。
组词:帑银贸易、帑银收藏、帑银储备。
近义词:宝藏、珍宝、财富。
反义词:债务、欠款、负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