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蔓生山野的恶木莠草。 元 刘詵 《临江傅用宾以诗见赠为谢》诗:“坚锥启石矿,利刀斩荆藜。”
(2).指劣质木料制的手杖。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俺不免改换行装,变易衣服,执荆藜以前进,持筐篚而远行。”
"荆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释:
泛指山野恶木莠草
指生长在荒野中的低劣植物或杂草,常带有阻碍生长、环境恶劣的意象。
例:元代刘詵《临江傅用宾以诗见赠为谢》中“利刀斩荆藜”,用斩断荆棘杂草比喻克服困境。
劣质木制手杖
特指用粗糙木料(如荆条、藜茎)制作的手杖,多用于形容简朴或贫寒状态。
例:明代孙仁孺《东郭记》提到“执荆藜以前进”,描述角色手持劣木杖远行。
该词多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荆藜”的意象表达艰难环境或清贫状态,具有古典语境色彩,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文献例句,可参考、4、5的原始出处。
《荆藜》是一个成语,意指困境或困苦。形容处境艰难,陷入困难而无法自拔。
《荆藜》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草”是左部,表示与植物有关;“禾”是右部,表示植物的种类。笔画数分别为,“草”部为草字头的五画,表示与植物有关;“禾”部为八画,表示植物的种类。
《荆藜》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季氏》篇:“少之时,心动而已矣。习之时,勿告,临之时,羞辱之。”后来,作家鲁迅先生将“羞辱之”的部分改为了“荆悴之”,形成了现在所见的成语。
在繁体字中,成语《荊藜》的写法为「荊藜」。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成语《荊藜》的写法略有不同,其中,“荊”字最早是描绘刺人的植物形态,由于和杂草经常共生而被赋予了贬义;“藜”字则指野菜,经常与粮食对比,代表贫困。所以,《荊藜》这个成语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写为「荊藜」。
1. 他在这个新的城市中,完全陷入了《荆藜》之中,找不到工作,又没有熟人。
2. 经历了各种《荆藜》,他终于站在了成功的高峰上。
组词:荆棘、荆腿、藜杖
近义词:穷困潦倒、陷入困境
反义词:扬眉吐气、一帆风顺
百战不殆巴结跰趾步屐残渣颤巍巍遄迈单色光倒座儿敌斗钝折遁逃发首封四凤友鸾交分命覆盖腐胁根元宫碗黄柑呼土克图缣简嫁人杰语静物军机处刊裁块块拉齿老糟头累坠廉价列列森森零利灵头旛六言诗聋灶密率湓濞喷筩寝食俱废嬛绵齐气秋蟾溶合森阴晒裂诗编使宅鱼首尾黍醅私兄弟宿孽题外顽冥蚊蝱五郊崤底小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