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安静地闲居。《庄子·盗跖》:“静居则溺,体泽则冯。” 成玄英 疏:“安静闲居则其体沉溺。”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静居以嘆凤,临衢以泣麟。”
(2).谓隐居静修。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二二回:“ 圆圆 知无可挽回,便于次晨起来,向 三桂 前求一僻室静居。”
静居是汉语复合词,由“静”与“居”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远离喧嚣、清静安宁地生活或居住。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演变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解: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为:“安静地居住;安居。”强调生活状态的平和稳定,如古籍中“静居里巷”即指在僻静处生活。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378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为:“安静地居住;隐居。”突出环境静谧与主观避世的语义特征。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686页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静”本义为“止息纷争”,引申为“无喧扰”;“居”指“住所或处于某地”。合成后指“在清寂环境中定居”。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二版),2010年,第2145页
古义溯源:
先秦文献中“静居”多表“独处修身”,如《庄子·刻意》“静居则溺”指独处易陷怠惰。汉代后渐与“隐居”互通,如《后汉书》载“静居守节”形容隐士生活。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203页
文化意象:
在传统语境中,“静居”常关联文人隐逸理想,如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即静居生活的诗意写照,体现道家“清静无为”的哲学观。
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卷,第289页
当代语义:
现代汉语中,“静居”仍保留“安静居住”本义,但更侧重环境描述(如“静居一隅”)。与“隐居”区别在于: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708页
语法特征:
作动词时多带处所宾语(如“静居乡野”),作定语时需加“的”(如“静居的生活”)。
来源: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16页
结论:“静居”是以环境静谧性为核心的居住状态,兼具历史文化的隐逸色彩,其权威释义需结合语境区分“物理静境”与“精神避世”的双重维度。
“静居”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静、远离喧嚣的状态。例如独自在家读书、休憩,或选择远离人群的清净环境生活。这一用法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如《庄子·盗跖》提到“静居则溺”,强调安静独处时的状态。
指通过隐居的方式追求精神或修为上的提升,带有主动避世、专注修行的意味。例如《文心雕龙·史传》中“静居以嘆凤”,暗含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用法多与道家、佛家等修行文化相关。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文学出处,可参考《庄子》《文心雕龙》等古籍。
阿耳忒弥斯百功白须公蹦达辨了不顾而唾衬道袍饬正抽摘传掌村田错连掂折顶灯二骥反复附倚古定刀喝道谏疏煎盐敬独惊心骇目激赏旧窠拘拿骏利聚众旷奥匡国济时夸耀亏衄老保儿钌辔临涂六燕鸾交凤俦漭沧漫条斯理氂虱绵惫拍板成交旁路擗析嵰州青袍角带琼毂鹊巢鸠据士伦使下孀单说话泰斗探赜钩深天竹弯奔稳当文征明乌获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