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不丰满或消瘦露骨。 宋 辛弃疾 《最高楼》词:“花知否?花一似 何郎 ,又似 沉东阳 。瘦稜稜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
同“ 瘦稜稜 ”。 艾明之 《雨》:“ 李阿镜 叹息地摇摇头,突然扒开自己的衣服,露出瘦棱棱的胸膛,一把抓住身边那个青工的手,把它按在自己的肋骨下面。”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三:“那细嫩的满是青春活力的脸膛,一下子变得瘦棱棱的了,好像她刚害完一场大病。”
“瘦棱棱”是一个汉语词语,发音为shòu léng léng,主要形容人或物体非常瘦弱、消瘦的状态,常带有“皮包骨”的视觉感。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强调极度的消瘦,常用来描述人因疾病、营养不良或长期劳累导致体形单薄、骨骼突出的样貌。例如:“他病后瘦棱棱的身子显得格外虚弱。”
文学与日常用法
延伸与变体
“瘦棱棱”既可用于具体形象(如人的体态),也能在文学中渲染氛围,带有一定的画面感和情感色彩。
《瘦棱棱》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物体特别瘦小、干瘪或苗条的样子。它常常用来形容人的体形,意味着相对于正常或健康的状况,这个人的身体显得很薄弱或消瘦。
《瘦棱棱》这个词属于形声字,由“肉”部和“楞”部组成。其中,“肉”部是人的本体,表示与人体相关的含义;而“楞”部则为声旁,用来表示发音。这个字共有11画。
《瘦棱棱》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以考证。在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关于它的详细记载。因此,它可能是比较新近出现的一个流行词汇,用于形容人体或物体的瘦弱。
如果以繁体字写,《瘦棱棱》可以写作“瘦稜稜”。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有所不同。尽管关于《瘦棱棱》的古时候的写法没有确切的记载,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古代文献中使用的类似字的写法。例如,可以用“細弧弧”来表达这个意思。
1. 她身材瘦棱棱的,都能看见骨头。
2. 那只猫长得瘦棱棱的,像是经历了很多饥饿。
瘦棱棱的人、瘦棱棱的身材、瘦棱棱的树干、瘦棱棱的柱子等。
干瘪、消瘦、瘦骨嶙峋、憔悴、瘦弱等。
壮实、肥胖、丰满、健康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