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慵”。亦作“疎庸”。亦作“踈慵”。疏懒;懒散。 唐 元稹 《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诗:“疏慵日高卧,自谓轻人寰。” 宋 梅尧臣 《自咏》:“非同 叔夜 傲,切莫怪疎慵。”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二六:“疎庸厌人事,疲病畏交游。” 明 高启 《东师寓廨》诗之三:“鼠跡尘凝帐,蛙声雨到池。踈慵堪置散,不敢怨名卑。” 清 姚鼐 《怀陈伯恩》诗:“壮年车马剧驰奔,晚节疏慵日闭门。”
“疏慵”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性情疏懒、散漫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疏慵”指疏懒、倦怠,常用来形容人因性情闲散或厌倦世俗事务而表现出不积极的状态。其异体写法包括“疎慵”“疎庸”“踈慵”等。
多用于古代诗文,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常见于文学创作或对古典文化的讨论中。近义词包括“懒散”“疏懒”,反义词如“勤勉”“积极”。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用例和权威词典定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沪江词典及汉典等来源。
疏慵是一个形容词,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懒散、迟钝、不活泼的状态。这个词常用于形容某人身体或心情懒散不振、慵懒无精神。疏慵也可以指代某种情绪或状态的消磨、浪费、荒废。
疏慵的部首是疒(疔字底疒)和心。疒是疾病的偏旁,心代表感情、情绪。因此,疏慵集合了“疾病”和“心情不振”两个意向。它的总笔画数是12画。
疏慵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最早出现于《庄子·天运篇》:“治大国若烹小鲜;疏慵不能办大事。” 疏慵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仍然是「疏慵」。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疏慵的字形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例,疏的字形为「疋」旁加「者」字形,慵的字形为「恭」旁加「体」字形。
1. 他整天懒洋洋的,完全处于一种疏慵的状态。
2. 这个季节的天气闷热,让人感到疏慵无力。
疏忽、疏远、慵懒、慵散、慵懒、懒散
懒散、倦怠、踌躇、悠闲、散漫
积极、活泼、精神、勤奋、有干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