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职掌礼部。春官为礼部的别称,故云。 唐 韦应物 《寄令狐侍郎》诗:“西掖方掌誥,南宫復司春。”按, 令狐峘 建中 初为礼部侍郎。
(2).掌管春令的神。 清 曹寅 《题廊前玉兰二断句》诗之一:“剖玉吹兰自脱胎,司春辛苦护花臺。”
(3).指掌管春令。 刘大白 《再造之群》诗:“当群花齐放的时候,司春的神,在花丛中徘徊著。” 郭沫若 《女神·西湖纪游》:“司春的女神来了,提着花篮来了。”
“司春”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职掌礼部的官职
古代将“春官”作为礼部的别称,因此“司春”可代指掌管礼部的职位。例如唐代韦应物《寄令狐侍郎》中“南宫复司春”,即指友人任礼部侍郎的官职。
掌管春令的神灵
在神话传说中,“司春”被拟人化为掌管春季的神明。例如清代曹寅诗句“司春辛苦护花臺”,郭沫若《女神·西湖纪游》中“司春的女神来了”,均以此意象象征春天的到来。此外,三清山的“司春女神”景观也源于此类传说。
抽象的季节职能
泛指对春季时令的掌管,常用于文学创作。如南北朝沈约《梁明堂登歌》中“龙德司春”,刘大白诗句“司春的神在花丛中徘徊”,均以诗意化表达春天的主导力量。
现代引申用法
当代语境中,该词可比喻春天到来的迹象,例如描述自然景象或企业活动(如“电影公司春茗”),但此类用法较少见。
“司春”核心含义与“春”的掌管者相关,既包含古代官职、神话形象,也用于抽象的季节描写。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其指向,古代文献中多与前两种解释相关。
《司春》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管理春季”。其中,“司”指的是管理、管辖,而“春”指的是春季。因此,《司春》表示管理或管辖春季的意思。
《司春》的部首是“⻌”(辵)和“日”(曰),拆分后的笔画数是9画(辵:3画,曰:6画)。
《司春》一词的来源较为晦涩,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然而,根据学者的研究,可以推测《司春》是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形成的,用以指代管理春季农事的工作。
繁体字中,《司春》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特别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汉字的形态和结构有所不同。至于《司春》一词的古代写法,由于没有确凿的资料,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
1. 他是农田春季管理的主管,负责《司春》工作。
2. 作为《司春》的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经验。
与《司春》相关的组词有:
- 春季管理(chūn jì guǎnlǐ)
- 地块分配(dì kuài fēnpèi)
- 耕作计划(gēngzuò jìhuà)
与《司春》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 管理春季(guǎnlǐ chūnjì)
- 监督春耕(jiāndū chūngēng)
- 主管农事(zhǔguǎn nóngshì)
与《司春》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 放任自流(fàngrèn zìli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