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戒备。《汉书·丙吉传》:“民鬭相杀伤, 长安 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 汉 班固 《白6*虎通·姓名》:“告於四境者,所以遏絶萌芽,禁备未然。”《后汉书·百官志五》:“边县有障塞尉……掌禁备 羌夷 犯塞。”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禁备汉语 快速查询。
“禁备”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警戒、防备,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汉书·丙吉传》
“民鬭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
→解析:此处指官吏需戒备并制止民间斗殴,及时追捕肇事者。
《白虎通·姓名》
“告於四境者,所以遏绝萌芽,禁备未然。”
→解析:强调通过通告四方来消除隐患,提前防备未发生之事。
《后汉书·百官志五》
“边县有障塞尉……掌禁备羌夷犯塞。”
→解析:描述边疆官员职责为警戒、防御外族侵扰。
现代汉语中“禁备”已不常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语境。其近义词可参考“戒备”“警戒”,反义词则为“松懈”“放任”。
“禁备”体现了古代社会治理中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尤其在治安维护、边疆防御等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原始史料。
《禁备》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不能轻易打开或触及,被限制使用或开放。
《禁备》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示”和“心”,它的笔画数为11。
《禁备》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在《说文解字》中,它解释为“禁止拒捕”。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演化为“限制使用或开放”。
《禁备》的繁体字为“禁備”,部分地区或个人仍使用繁体字书写。
在古代写汉字时,禁备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它的基本形状和现代写法相似,包含示部和心部。
1. 政府对该项目采取了严格的禁备措施,以保证安全。
2. 这些珍贵文物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处于禁备状态。
禁止、禁忌、备用、备战、备课
限制、禁止、禁锢、禁绝
开放、放松、解禁、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