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土尔扈特的意思、土尔扈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土尔扈特的解释

部族名。 额鲁特蒙古 四 卫拉特 之一。本游牧于 塔尔巴哈台 附近 雅尔 地方, 明 末 清 初徙牧 伏尔加河 畔。 清 乾隆 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率属内徙。 清 廷诏分为新旧两部: 旧土尔扈特 赐牧于 珠勒都斯 、 *********喇乌苏 等地; 新土尔扈特 赐牧于 科布多 西南。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四:“又於 土尔扈特 及 辉特 旧游地,设 塔尔巴哈臺 参赞大臣一,领队大臣二。”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四:“ 土尔扈特蒙古 ,备兵请赴援,上嘉之。”别有 额济纳土尔扈特 ,在 甘肃 西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土尔扈特(Tǔ ěr hù tè)是蒙古族的一支重要部族名称,属于历史上卫拉特蒙古(西蒙古)四大部之一。该词在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中主要有以下含义:

  1. 部族名称

    指代一个特定的蒙古部落群体。土尔扈特部起源于蒙古高原西部,明代后期游牧于天山以北的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一带,与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部并称“卫拉特四部”。

  2. 历史迁徙的象征

    该词常与部族著名的东归事件紧密联系。17世纪30年代,因部族矛盾,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下,大部分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流域建立汗国。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为摆脱沙俄压迫,历经艰险举部东归,重返中国新疆故土。这一壮举被史称为“土尔扈特东归”,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之一。

  3. 清代蒙古盟旗建制的组成部分

    东归后,清朝政府对土尔扈特部众进行安置,将其主要分为新旧两部,并编设盟旗进行管理。例如:

    • 旧土尔扈特部:渥巴锡所领部众,分设南、北、东、西四路,共十旗,游牧于喀喇沙尔(今焉耆)、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布勒罕河(今和布克赛尔)、精河等地。
    • 新土尔扈特部:舍楞所领部众,编为二旗,游牧于科布多、阿尔泰地区。

权威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土尔扈特”是蒙古族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二、历史背景与迁徙

  1. 起源
    土尔扈特部族形成于12世纪末,早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一带,后成为卫拉特蒙古的核心部落之一。
  2. 西迁伏尔加河
    1628年,因卫拉特内部冲突,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众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建立土尔扈特汗国,并在当地生活近140年。
  3. 东归事件
    1771年,因不堪沙俄压迫,渥巴锡汗率17万部众东归,历经艰险仅半数抵达伊犁,被清朝安置于新疆、青海等地,史称“人类最后一次大规模民族迁徙”。

三、文化与社会现状

四、历史意义

土尔扈特部体现了草原民族的坚韧与凝聚力,其东归事件被视为爱国主义典范,也是研究民族迁徙、边疆治理的重要案例。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脉络或文化细节,可参考《蒙古族服饰图鉴》或乾隆时期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服白种人避强击惰勃郁蔡畅爨桂炊玉大采盗杀第一次东征多力访善发怒穿冠風幹讣告腐余馆子门条鬼头刀还师寒磬红粉青楼胡扯颒面器佳公子江汰角冠激奋妓籍纪录片军财聚头刊大老谱良懦瞭如观火礼分蠡湖麪码儿面雍树麋鹿姿悯然末富某些木刻男觋鸟咮槃散敲坷垃七跌八撞穷亨涉笔成趣生怕受动手账恕辞说得拢天资雄厚缇幔五畜详梦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