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汲 冢。 宋 叶适 《祭朱文昭文》:“独钓孤耘,蜑浦蛮6*村; 汲 坟 鲁 壁,暗理冥沦。”参见“ 汲冢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汲坟汉语 快速查询。
汲坟是汉语中对“汲冢”的古称,特指晋代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古墓及其出土的竹简文献。其核心含义如下:
字义溯源
“汲”指汲郡(地名),“坟”古义指高大的土堆或墓冢,引申为古代典籍(因《三坟》《五典》为传说中最早文献)。合称“汲坟”即指汲郡古墓及其所藏竹简。该词承载了墓葬遗址与出土文献的双重文化内涵。
历史事件背景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汲郡盗墓贼不准(Fǒu Biāo)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发现大量竹简。晋武帝命学者荀勖、束皙等人整理,得书75篇,10万余字,史称“汲冢书”或“汲坟竹书”。此为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性出土的战国简牍,与殷墟甲骨、敦煌文书并重。
文献价值与内容
汲坟竹书包含:
学术影响
其发现推动“疑古辨伪”思潮,清代考据学(如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至现代简帛学(如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均以汲坟研究为关键节点,印证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价值。
权威参考来源:
“汲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方向,需结合具体文献或使用场景区分:
根据的记载,“汲坟”由“汲”(汲取)和“坟”(坟墓)组成,字面意为“从坟墓中取土”,引申为因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其典故源于古代鲁国:有人为修建房屋,竟盗取坟墓中的泥土,后被用来批判不道德的自私行径。此用法强调对道德底线的突破,常见于文学或伦理讨论中。
部分古籍(如宋代叶适《祭朱文昭文》)中,“汲坟”与“汲冢”相通,指晋代汲郡出土的古墓(汲冢)。该墓因盗墓者不准(人名)发现而闻名,出土了《竹书纪年》等珍贵文献,故“汲坟”在此类语境中代指汲冢书或相关考古发现,属于特定历史术语。
两种含义差异较大,需结合上下文判断。现代语境下,第一种比喻用法更为常见,而第二种多出现于学术文献或古典研究领域。例如:
建议在正式写作中注明具体含义,避免歧义。
挨家按户本项不栉进士不知世务钞关棰挞道砟打平顶门儿堕马妆防边翻过儿放行凤凰刚强告休高压楔公器关楮古制亥时弘裕画饼黄鹤醉翁环拱毁缺家耗拣精拣肥镜套进鲜寥稍林地邻熟柳宠花迷落落陀陀旅谒马包民调内倾尼聃暖吹偶章前脚谦畏旗手棋图羣龙无首曲水流觞三头八臂山障圣姑誓书首冲授首书馆儿讨讁土蠭蜗角蝇头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