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恶相助的意思、同恶相助的详细解释
同恶相助的解释
亦作“ 同恶相恤 ”。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左传·闵公元年》:“《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 孔颖达 疏:“诸侯有事,则书之於简,遣使执简以告命。告则须救,故畏而不归也。此简书者,同有所恶则相忧之谓也。”《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今 吴王 自以为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循理,弃躯以除患害於天下。”《六韬·发启》:“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故无甲兵而胜。”
词语分解
- 同恶的解释 共同作恶。亦指共同作恶者。《左传·昭公十三年》:“对曰:‘无与同好,谁与同恶?’” 陆德明 释文:“好、恶,并如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马季长 佞媚获誚, 蔡伯喈 同恶受诛。”
- 相助的解释 互助;协助友爱相助详细解释互助。《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专业解析
“同恶相助”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共同作恶的人互相勾结、彼此援助。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
字面拆解与基本释义:
- 同恶: “同”指共同、一起;“恶”指恶人、坏人、作恶者。合起来指共同作恶的人或有共同邪恶目的的人。
- 相助: “相”表示互相;“助”指帮助、协助。合起来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 因此,“同恶相助”直译为共同作恶的人互相帮助,引申为坏人互相勾结、互相包庇、互相支援以达到不正当或邪恶的目的。
-
深层含义与用法:
- 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强调恶势力之间的勾结性、团伙性和危害性。它揭示了恶人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而结成同盟,彼此壮胆、提供便利或掩盖罪行。
- 常用于描述奸佞小人、叛乱分子、犯罪团伙等之间的行为。例如,形容奸臣结党营私、叛军互相勾结、匪徒狼狈为奸等场景。
- 它暗示了这种行为对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正义的破坏。
-
出处与权威解释:
- “同恶相助”最早见于《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这里描述了吴王刘濞在策划叛乱时,认为有共同作恶目标的人会互相帮助。
- 权威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均收录该词条,释义核心一致,强调“恶人互相勾结、互相帮助”。(由于无法实时验证在线链接有效性,此处按您要求仅标注来源名称)
-
辨析与相关概念:
- 区别于“同舟共济”(中性或褒义,指在困难中互相帮助)、“同心协力”(褒义,指团结一致)等词,“同恶相助”特指负面、邪恶性质的勾结与互助。
- 其结构类似于“同病相怜”(同样不幸的人互相同情)、“同气相求”(志趣相投的人互相吸引),但感情色彩截然相反。
“同恶相助”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成语,精准地描绘了恶势力之间基于共同不正当目的而形成的互相勾结、彼此支援的关系。它深刻揭示了这种勾结对社会和道德的危害,是一个重要的批判性词汇。其权威释义可参考《史记》原文及《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经典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同恶相助”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共同憎恶某一对象的人相互勾结、彼此协助以达成目的。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该成语形容立场相同(尤其指向负面)的群体或个体因共同利益或敌意而联合行动,常含贬义,多用于描述坏人之间的勾结。
- 另一种解释延伸为“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出自《史记·吴王濞列传》。
2.出处与背景
- 源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此处原指诸侯因共同目标(如对抗朝廷)而联合。
3.结构与发音
- 发音:通常读作 tóng wù xiāng zhù(部分资料标注为 tóng è xiāng zhù,但前者更常见)。
- 结构:由“同”(共同)、“恶”(憎恶或坏事)、“相助”(互相帮助)三部分构成,强调共同立场下的协作。
4.用法与示例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宾语,如:“他们同恶相助,企图掩盖罪行。”
- 近义词:同恶相恤、狼狈为奸。
- 英语翻译:The wicked help the wicked.。
5.注意事项
- 该成语多用于负面语境,需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含批判色彩。例如历史事件中可能仅描述客观结盟行为,而现代使用更倾向贬义。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史记》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班扇并列兵谋捕机才高八斗惭伏长驱直进臣朔驰望牀屏麤粥代码证殚精极虑大渠嫡父地炕锻竈堕髻渎神迩陿番阵風馳霆擊分形共气寒芜豗突秽语家府晶莹进取心金轩计学渴羌溃走恋奶列徒美泽谋干愆衅诮駡怯头怯脑缺水人心所归认账繖盖受茶衰止水礶银盆淑真思覃泝测岁猪贪惏无餍条缕铁树花开铁围透射万事如意婉嫕五世现金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