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介推的意思、介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介推的解释

见“ 介之推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介推”释义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介推”为春秋时期历史人物“介之推”的简称(亦作“介子推”)。其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指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的忠臣,因“割股啖君”之举闻名。后隐居绵山,拒受封赏,最终死于山火。后世以“介推”代称淡泊名利、忠贞高洁之士。

二、典故核心含义

  1. 忠义精神

    介推随重耳流亡十九年,曾割取自身腿肉为饥饿的重耳充饥,体现舍身奉主的至忠之举。

  2. 淡泊名利

    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介推未言功绩,携母隐居绵山,拒受禄位,彰显不慕荣利之志。

  3. 气节象征

    因晋文公焚山逼其出仕,介推抱树而死,成为士人“不食君禄”的气节典范,衍生“寒食节”禁火习俗以寄哀思。

三、文学与文化引申

四、现代语义应用

今多用于褒扬清廉自守、不趋权势之人。例:“他如介推般拒收厚礼,坚守原则。”


注:因古籍文献原始来源(如《左传》《史记》)无直接网络链接,释义依据权威工具书与学术研究: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 《中国风俗通史·春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
  4. 《成语源流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建议读者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介推”是历史人物“介之推”的简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与背景 “介推”即春秋时期晋国贤士介之推(又名介子推),因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曾割股奉君,后隐居拒受封赏,最终葬身绵山。其事迹体现了淡泊名利的气节,成为后世忠义与隐逸的象征。

二、相关典故

  1. 割股奉君:流亡期间,重耳饥饿难耐,介之推割下大腿肉煮汤救主。
  2. 不言禄:晋文公即位后封赏功臣,介之推不求名利,携母隐居绵山。
  3. 寒食节起源:传说晋文公为逼其出山焚林,介之推抱树而亡,后人哀悼,遂有寒食禁火习俗。

三、文学引用 唐诗中常以“介推”表达隐逸情怀或怀才不遇,如顾况《拟古三首》中“老去羡介推”,郭郧《寒食寄李补阙》借其典故抒发感慨。

参考资料:以上内容综合自汉典及唐诗注解,如需完整历史记载可查阅《左传》《史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隘塞白热化班枝花軷坛变温动物标垛不殰采兰子冲邃雠劫触逆黜削黨賊道情冬假扶揑浮语亘带寒泉龢声轰应阓阛徽祚矫制饥餐渴饮羯羊疾秽景表纠参瀱汋扩澹赁保灵隐寺力心漏网之鱼落纱满心欢喜玫陛明公正气内慧赔小心翩妍千里意铅霜钤韬器满将覆趣严骚思闪面舌挢不下生毛说风说水锁炼贪窃天龙调皮话枉刻亡可奈何晚谬五陵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