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乘车不徒行。形容安享富贵。《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陈奇猷 集释引 门无子 曰:“累世絜驾,言累世乘轩不徒行也。”
“絜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韩非子》的经典文献及后世注释进行解析:
基本释义
该词原指乘车而不步行,引申为安享富贵的状态。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提到“子孙累世絜驾”,即形容家族世代显赫、生活优渥。
出处与语境
出自《韩非子·五蠹》:“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陈奇猷在《集释》中注解:“累世絜驾,言累世乘轩不徒行也。”,说明该词常用于描述古代官员后代延续特权、享受尊荣的情形。
词义延伸
除字面意义外,“絜驾”隐含对权力世袭或阶层固化的批判,反映了韩非子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带有一定的政治哲学色彩。
提示:该词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多见于研究先秦文献或古代思想史的语境中。若需进一步了解《韩非子》相关思想,可查阅权威古籍译注。
《絜驾》是一个中文词汇,在古代指的是带领车马行进的马车夫。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使用,而多用于古人所著的文学作品中。
《絜驾》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糸」和「马」。其中,「糸」是表示丝绸的部首,而「马」则表示马类动物。根据笔画的数量,它共有11个笔画。
《絜驾》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夏官司马》一书,该书记录了古代车马行进的方式。在古代,驾车者需要运用细丝或小绳子来控制马的方向和速度。
在繁体中,「絜驾」的写法为「絜駕」。
在古代中国,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的写法略有不同。而《絜驾》这个词在古代有「絜者也」的注解,意味着驾车的人会使用细丝或小绳子来引导马前进。
1. 他是一个精于驾车的絜驾,在京城颇有声望。
2. 絜驾们手中的细丝如同舞蹈者的指尖,驾驭着四匹奔腾的马。
组词:絜带、絜縵、驾驭、驾车。
近义词:车夫、马车夫。
反义词:乘客、旅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