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rmonic]∶和洽
鐘鼓喈喈。——《詩·小雅·鐘鼓》
(2) [chirp]∶禽鳥鳴聲
(3) [ringing]∶形容鐘聲、鈴聲等
(1).象聲詞。禽鳥鳴聲。《詩·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南朝 宋 鮑照 《拟行路難》詩之十三:“春禽喈喈旦暮鳴,最傷君子憂思情。” 清 唐孫華 《閑居寫懷》詩之三:“沉卧失曉旦,喈喈聞鳴雞。”
(2).象聲詞。鐘、鈴等的聲音。《詩·小雅·鼓鐘》:“鼓鐘喈喈, 淮水 湝湝。”《詩·大雅·烝民》:“四牡騤騤,八鸞喈喈。” 茅盾 《子夜》九:“警笛聲接連喈喈地叫。”
(3).象聲詞。啼哭聲。 唐 孟郊 《送淡公》詩之六:“江湖有故莊,小女啼喈喈。”
(4).和洽。《爾雅·釋訓》:“噰噰喈喈,民協服也。” 漢 揚雄 《太玄·衆》:“躆戰喈喈,恃力作王也。”
(5).風雨疾速貌。 唐 元稹 《痁卧聞幕中諸公徵樂會飲因有戲呈三十韻》:“穹蒼真漠漠,風雨漫喈喈。”
“喈喈”是一個古漢語拟聲詞,讀作“jiē jiē”,主要用于形容和諧悅耳的聲音,常見于《詩經》等古典文獻中。具體含義可分為以下兩類:
鳥鳴聲
形容鳥叫聲清脆和諧,如《詩經·周南·葛覃》中的“黃鳥于飛,其鳴喈喈”,描寫群鳥鳴叫的歡快場景。
鐘鼓或音樂聲
用于描述鐘、鼓等樂器節奏和諧的聲音,如《詩經·小雅·鼓鐘》中的“鼓鐘喈喈”,表現音樂演奏的協調之美。
現代使用建議: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引用古籍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拟聲或象征和諧、融洽的引申義。
《喈喈》是一個形容詞,意為歡樂、喧鬧轟鳴的聲音。
《喈喈》的部首是口字旁,拆分成“口”和“音”兩個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0。
《喈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是古代詩歌中常用的表達方式之一。
繁體字中的《喈喈》為「喈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喈喈》在古代常寫作「喈喈」。
1. 會場上一片喈喈之聲,熱鬧非凡。
2. 在這個喈喈的城市裡,人們總是充滿活力。
喈喈的相關詞彙有:歡喜、熱鬧、喧嘩、喧嚣等等。
與《喈喈》相近的詞彙有:喧鬧、嘈雜、歡聲笑語等。
《喈喈》的反義詞是安靜、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