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札 之初使,北过 徐 君。 徐 君好 季札 剑,口弗敢言。 季札 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 徐 , 徐 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繫之 徐 君冢树而去。”后以“解剑”为不违心诺之典。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作》诗:“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 清 魏耕 《历历白榆行》:“解剑空心许,抚躬徒自吁。”
(2).指卸官。 南朝 齐 谢朓 《始之宣城郡》诗:“解剑北宫朝,息驾南川涘。”
“解剑”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的典故: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途中拜访徐国国君。徐君喜爱季札的佩剑却未明言,季札心知但因出使任务未当场赠剑。待季札返回时,徐君已去世,他仍将宝剑解下,悬挂于徐君墓前树上,兑现了内心的承诺。此典故成为“信守内心承诺”的象征,后世文人常用以表达重诺之情,如:
“解剑”亦被引申为“卸任官职”的意象,常见于古典诗文。例如: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了《史记》典故和历代文学用法,核心内涵均围绕“兑现承诺”与“身份转变”展开。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诗词用例,可参考(沪江词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解剑》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其中,「解」音 jiě,「剑」音 jiàn。
「解」的部首是「角」,由「角」和「解」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3。
「剑」的部首是「刀」,由「刀」和「佥」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0。
「解剑」一词源自古代文献《庄子·德充符》,用来指解除武器(剑)的意思。后来,扩展为解除武器和战争的象征。
在繁体字中,「解剑」分别写作「解劍」。
在古代,「解剑」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它仍由「解」和「剑」两个字合并而成。
1. 他以智慧解剑,避免了无谓的战争。
2. 解剑只是暂时的,我们仍需努力促进和平。
解围、解救、解除、解放、解释
解除、免除、释放、解脱
持剑、依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