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讦告的意思、讦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讦告的解释

揭发控告。《宋史·选举志六》:“请许人訐告,得实,则有官者优擢,非仕宦者授以官,或赏緡钱。” 明 海瑞 《教约》:“今后凡一应优免、訐告等事,不由本学申请并先行禀説者,纵有司见容,本职亦不汝贷。”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七:“ 常熟县 奴訐告其主父国初时得 隆武 伪札。” 梁启超 《各国宪法异同论》第三章:“国会又有监督政府之权利,大臣有违法之事,可訐告之於两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讦告"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语义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以揭发他人隐私或过失为目的的控告行为。该词属于书面用语,常见于法律文书、历史文献及社会伦理讨论中,具体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1. 构词与读音

    该词由"讦"(jié)与"告"组合而成。"讦"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面相斥罪",即当面指责他人过失;"告"指正式提出指控。二字叠加后读作jié gào,声调分别为阳平、去声。

  2. 历史语用特征

    在中国古代司法体系中,"讦告"常被用于描述挟私报复的诉讼行为。例如《唐律疏议·斗讼》明令禁止"以赦前事相告言",即针对利用既往已赦免之事进行揭发的行为作出限制。清代《六部成语注解》更将"讦告"定义为"攻讦人短而控告之",强调其攻讦性质。

  3. 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法学大辞典》将其界定为"以揭发他人隐私作为要挟手段的控告",突显其与现代法律体系中"诬告陷害罪"的关联性。在伦理层面,《中华伦理辞典》指出该行为违背"隐恶扬善"的传统道德准则。

  4. 语境使用辨析

    与普通"控告"不同,"讦告"特指含有主观恶意、证据薄弱且涉及隐私的指控。典型用例可见于《明史·刑法志》记载的"民间讦告渐炽"现象,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诉讼风气。现代司法实践中,此类行为可能触发《刑法》第243条关于诬告陷害罪的规定。

网络扩展解释

“讦告”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详细拆解

  1. 字义构成

    • 讦(jié):本义为揭发、指责他人的过错或隐私。
    • 告(gào):意为报告、控告。
      组合后强调通过揭露他人隐秘或违法行为进行指控。
  2. 使用场景

    • 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对他人不当行为(如违法、道德问题)的检举或公开揭发。
    • 例句:“口腹蜜剑者,攻讦告私者……”(出自,指表面友善却暗中揭发他人隐私的行为)。

注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用法,可参考查字典相关页面。

别人正在浏览...

捱牌暗花安老怀少傍花随柳必要劳动才谟财权谗女称栩陈言务去宠厉憁惺摧萃大妇呆鸟大赉黨棍钿车冬华督办恩客发号吐令丰旨夫力鼓石衡计宏廓火号火巷江淹笔娇红金堦金奏里棺灵殖炉丁卖马解寐鱼模搭拿粗挟细皮廌迫切陈词箝语啓验扫学市阓识涂马手串书合顺风行船输送绥远推勘退名突目未时危微精一谢不敏屣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