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券的意思、符券的详细解释
符券的解释
符信;票券。 宋 岳珂 《愧郯录·金银牌》:“皇朝符券,皆枢密院主之。” 明 高启 《送刘省郎出佐边郡》诗:“符券前军重,衣冠上客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西录》:“出其通商符券数百张纳公袖中。”
词语分解
- 符的解释 符 ú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符。符信。符节。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符号。音符。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符咒。护身符。 古代称祥瑞的征兆:符瑞。符应(
- 券的解释 券 à 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现代指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债券。国库券。入场券。证券。稳操胜券。 券 à ㄒㄩㄢˋ 又 刵 〔拱券〕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 笔画数:; 部首
网络扩展解释
符券是古代中国用于官方或商业活动的凭证类文书,其含义及历史应用可概括如下:
一、基本含义
符券指符信和票券的合称,主要用于身份验证、军事调令或商业交易凭证。其中“符”多指官方信物(如兵符),“券”则侧重契约票据性质。
二、历史应用
- 宋代军事管理:枢密院掌管符券,用于军队调遣和身份核验,如《愧郯录》记载的金银牌制度。
- 明代军政体系:高启诗中“符券前军重”说明其在军事部署中的重要地位。
- 清代商贸凭证:李斗记载的通商符券,显示其作为商业通行证的功能。
三、文献佐证
该词在宋、明、清三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如:
- 岳珂《愧郯录》载“皇朝符券,皆枢密院主之”
- 高启《送刘省郎出佐边郡》提及其军事用途
- 李斗《扬州画舫录》描述商贸场景中的使用
拓展说明:符券在不同时期形制各异,如虎符、鱼符等动物形态符节,以及加盖官印的纸质券契,共同构成古代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二
《符券》一词的含义:
符券(fú quàn)一词通常用于指代具有特殊用途的券据或证件。它可以是一种法律文件、凭证或象征物,常见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中。在现代社会中,符券也被用来指代各种类型的票据、证券和流通凭证等。
拆分部首和笔画:
《符券》的拆分部首为符(卜)和券(刀)。其中,“符”是由卜部为首,无它部构成;“券”是由刀部为首,犬、刂、工三个部构成。
来源:
《符券》这一词语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符咒、符箓等神秘的符号来驱灾避祸或祈求好运。这些符号被写在纸张或其他物品上,作为符券使用。
繁体:
《符券》这一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和简体中文相同,没有显著的变化。
古时代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符券的写法与现代汉字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别。以《康熙字典》为例,符券在古代的写法和现代没有太大区别。
例句:
1. 他得到了一张符券,可以免费进入博物馆。
2. 请携带有效的符券以换取活动门票。
3. 这张符券是我的入场凭证,请勿遗失。
组词:
符篆(fú zhuàn)、符咒(fú zhòu)、符图(fú tú)、券据(quàn jù)、凭证(píng zhèng)
近义词:
证件、凭据、券证
反义词:
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