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駮犀”。斑犀。《东汉观记·陈遵传》:“ 陈遵 破 匈奴 ,詔赐駮犀剑。” 吴树平 校注:“駮犀剑三字原误作‘骇犀剑’, 姚 本作‘駮犀剑’, 陈禹謨 刻本《书钞》同……駮犀剑,即以斑犀为装饰的剑。此条《编珠》卷二引作‘ 光武 赐 陈导 骇犀剑’,《御览》卷三四二引作‘ 光武 有骇犀之剑,以赐 陈遵 ’,所引皆有讹误。”《后汉书·冯鲂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贤 注:“以班犀饰剑也。”
“驳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东汉观记》等原始文献。
《驳犀》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指对牛角做纹饰的技艺,也可借指对事物进行雕饰、装点的意思。
《驳犀》由两个汉字组成:马和隹。其中,马是指马的意思,隹是一个古代部首,代表鸟的意思。《驳犀》的总笔画数为14画。
《驳犀》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晋书·主父偃传》:“驳犀瑕瑜,装饰器物。”在这段文字中,驳犀的意思是指用特殊图案装饰器物,随后这个词逐渐转化为用来形容对事物进行精雕细琢的意思。
《驳犀》的繁体写法为「駁犀」。
《驳犀》作为一个成语,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有所变化。具体而言,在《说文解字》中,驳的字形为“爸”的上面写着“父”,下面则为“卜”,代表法律裁判的意思;而犀的字形则与现代无特别差异。
1. 他善于驳犀,通过一些巧妙的方式让简单的物品变得艺术品般精美。
2. 这幅画上驳犀的花纹非常细致,显示出作者的精湛技艺。
驳犀装饰、驳犀器物、驳犀纹饰等。
雕琢、装点、装饰。
平淡、朴素、不加修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