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啃咬。喻陷害。 唐 李贺 《公无出门》诗:“ 颜回 非血衰, 鲍焦 不违天,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衔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及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基本含义
指钳夹或咬住,描述动物或物体用口齿紧咬的动作。例如清代钱泳《履园丛话·祥异·珠光》记载:“一白龙奋爪攫珠,为蚌所啣嚙,良久始脱。” 这里描绘蚌用壳夹住龙爪的场景,强调物理层面的咬合。
比喻含义
引申为陷害、暗害,常见于文学语境。唐代李贺《公无出门》诗云:“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此处以“衔啮”比喻天意忌惮被小人构陷,赋予词汇抽象的社会意义。
补充说明: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古籍或文学研究中。其拼音为xián niè,结构上“衔”含“含住”之意,“啮”指“啃咬”,组合后强化了咬合动作的持续性。需注意不同语境下具体含义的侧重。
衔啮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用牙齿咬住或夹住物体。
衔字拆分部首是⺧,笔画数为11;啮字拆分部首是⺮,笔画数为9。
衔字由虍(一种虎的形状)上加口构成,表示虎咬物。啮字由齿(牙齿)上加⺮(象征线条)构成,表示牙齿咬物。
衔字的繁体为銜,啮字的繁体为齧。
在古代,衔字的写法为黹,啮字的写法为⺳攵。
1. 狗咬了一口骨头,衔着不松口。
2. 松鼠啃着坚果,啮得满嘴流油。
咬衔、衔口、衔尾、啮齿、啮合
咬、叼、叮、啃
放、松开、释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