鵁的意思、鵁的详细解释
鵁的解释
即池鹭。 唐 杜甫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诗:“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 清 史夔 《弘济寺》诗:“鵁鶄如有意,飞近水边村。”参见“ 池鷺 ”。
词语分解
- 鵁的解释 鵁 ā 〔鵁鶄( 塶 )〕一种水鸟,即“赤头鹭”。嘴长,脚高,体长约五十厘米。入夏,雄的头、颈及羽冠呈栗红色。分布于中国南方及印度等地。 笔画数:; 部首:鳥;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鵁”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特指一种水鸟,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字义分解与读音
- 鵁 (jiāo): 指一种水鸟名,即“赤头鹭”。其特点是头上有红色羽毛,喙长,脚高,常在水边捕食鱼类和小动物。《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鵁鶄也”。
- (jīng): 此字在现代汉语中极其生僻,常与“鵁”连用构成“鵁鶄”(也写作“鵁”)。它本身可能源于对这种水鸟鸣叫声的模拟,或作为“鶄”的异体或特定写法。读音为 jīng。
- 合称读音: “鵁” 读作jiāo jīng。
二、 词义解释
“鵁” 指的就是赤头鹭(学名:Gorsachius goisagi,但古名所指可能更宽泛或略有差异),是一种栖息于水边(如沼泽、湖泊、河流)的涉禽。其主要特征包括:
- 头部特征: 头顶或枕部有显著的赤红色或栗红色羽毛,这是其得名“赤头”的原因。
- 形态特征: 喙(嘴)长而尖直,适合捕食水中的鱼虾;颈部和腿(脚)修长,便于在浅水中行走觅食。
- 习性: 性喜水泽,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于水边,以鱼类、蛙类、昆虫等水生或近水生物为食。
- 别名: 也称为鳽 (jiān)、䴔䴖 (jiāo jīng) 等。
三、 文献佐证与引用
- 《汉语大词典》(权威汉语工具书)对“鵁”的解释明确指向“鵁鶄”或“鵁”,描述其为水鸟,头上有红毛,长喙,高脚。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 第230页)。
-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在禽部提到“鵁鶄”,描述其形态:“大如凫、鹜,高脚长喙,头有红毛。” 并记载其药用价值(此部分现代不具参考价值,但形态描述具权威性)。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
- 古代文学作品: 如汉代张衡的《西京赋》 中有“鴐鹅属玉,交精旋目”之句(其中“交精”即“鵁鶄/鵁”),说明此鸟在古代文学中作为水泽珍禽出现。来源:张衡《西京赋》。
- 《康熙字典》(古代权威字书)在“鵁”字条下引《广韵》、《集韵》等,释义为“鵁鶄,鸟名”。来源:《康熙字典》(亥集中·鸟部)。
四、 总结
“鵁”是古汉语中对赤头鹭 这种特定水鸟的称谓,强调其头赤、喙长、脚高、栖水 的核心特征。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用,仅见于古籍、辞书或研究古代名物、文学的场合。其权威解释主要依据历代经典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康熙字典》)和记载名物的典籍(如《本草纲目》)以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您查询的“鵁”,经核查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 关于“鵁”字的解释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记载,“鵁”是一种水鸟,学名“赤头鹭”()。其特征包括:
- 体型约50厘米,嘴长、脚高;
- 夏季雄性头、颈及羽冠呈栗红色;
- 分布于中国南方及印度等地。
2. 关于“”字的说明
当前未找到“”字的权威释义。推测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 输入误差:或为“鶄”的误写(如“鵁鶄”是赤头鹭的别称);
- 生僻字/异体字:需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考证。
建议:
若您需要查询特定词组或生僻字,请确认字形准确性,或补充上下文信息以便进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安童白铜蹄笔大如椽鄙心不吝指教缠臂金愁然愁云惨雾雏凤清声祠官雌雄未决粗风暴雨挫气代越庖俎淡辞大援东奔西窜东家夫子短褐不全耳提面命封执佛果高谈弘论鬼狐涎海塞汗漫游和服合玉烘腾腾画幅黄面老会节藉资汲汲遑遑酒觞酒水空设睽阕两性生殖陵突立性沴疫鸬鷀轮形苗情妙声旁吏迁行撒赖丧邦牲腯身首异地说词天放屯次外祖母纹丝不动现代戏谢康乐协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