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成玄英 疏:“庖人,谓掌庖厨之人,则今之太官供膳是也。尸者,太庙中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樽,酒器也。俎,肉器也。”后因以“代越庖俎”比喻越出本分,代行其事。 陈天华 《狮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甚么代越庖俎,还他箇一矢双穿。”参见“ 越俎代庖 ”。
“代越庖俎”是一个汉语成语,与“越俎代庖”同义,均比喻超出自身职责范围,越权处理他人事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句:
近义词:包办代替、喧宾夺主
反义词:各司其职、恪尽职守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庄子·逍遥游》原文及历代注释。
《代越庖俎》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够出色地胜任某项工作或事务,尤指在烹饪方面有出色的技艺和才能。具体指他继承和传承了代代相传的宫廷美食制作技术,能够做出非常美味的佳肴。
《代越庖俎》这个成语由五个字组成:
1. 代(dài):由“人”和“弟”两个部首组成,共4笔。
2. 越(yuè):由“走”和“足”两个部首组成,共7笔。
3. 庖(páo):由“广”和“木”两个部首组成,共6笔。
4. 俎(zǔ):由“人”和“足”两个部首组成,共6笔。
《代越庖俎》原本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是古代中国齐国的一则故事。这个故事在成语典故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技艺。
在繁体字中,《代越庖俎》的写法是《代越庖俎》。
在古代汉字中,字形有所变化,如庖写作“廚”,俎写作“靻”。
1. 他在烹饪方面真是《代越庖俎》,每道菜都做得非常美味。
2. 她继承了家族的烹饪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位真正的《代越庖俎》。
代人奉使、越俎代庖、代人受过、代人承诺、越俎之契
继承家学、继往开来、技艺超群、精通一门
初学者、生手、一知半解、门外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