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荐辟的意思、荐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荐辟的解释

推荐和征召。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署》:“ 署 , 宋州 人,少孤贫,不应荐辟。” 明 高启 《戴叔鸾入夏江山图》诗:“归隐初辞荐辟章,西风黄叶满车箱。”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皇帝之所谓保举者,求济世之才也……保举者,即古之荐辟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荐辟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之一,主要指通过推荐和征召的方式选拔人才。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是察举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举制并行或交替使用。《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推荐征召入仕”,强调其作为人才选拔途径的官方性质。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荐”意为举荐、推举,《说文解字》释为“兽之所食草”,引申为人才如草之丰美;“辟”通“避”,原指君主避开常规程序直接征召贤才,《周礼》注疏称“辟除,谓特除其官”。二字组合形成特定政治术语,体现古代官僚体系的人才吸纳机制。

在制度实践层面,荐辟包含两种形式:一是公卿大臣向朝廷举荐人才(“荐”),二是皇帝直接下诏征召隐逸之士(“辟”)。《中国历代官制》记载,汉代察举科目中的“贤良方正”“孝廉”即属荐辟范畴,被举者需通过策问考核方可授官。唐代虽确立科举制,但节度使等仍保有辟署僚属的权力,形成“春官主科举,冬曹掌铨选,藩镇行辟召”的多元格局。

该制度在宋元时期逐渐式微,《宋史·选举志》载,至景德年间已限定“诸路转运使、知州等,岁举所部吏才堪升擢者一人”,标志着荐辟权收归中央。明清时期完全被科举取代,仅存特科征召等残余形式。这一演变过程折射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推荐制向考试制的转型轨迹。

网络扩展解释

“荐辟”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指通过推荐和征召的方式选拔官员。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荐辟”由“荐”(推荐)和“辟”(征召)组成,意为通过推荐与官方征召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人才。这一制度常见于元、明、清等朝代,是科举之外的重要选官途径。

2.历史应用

3.读音说明

“辟”在此处读作bì(注音:ㄅㄧˋ),指君主或官府的征召行为。部分资料标注为“pì”,可能是误读或方言差异,但权威词典以“bì”为准。

4.制度特点

荐辟强调举荐与征召并行,通常由地方官员或名士推荐人才,再由朝廷考核后任用。这一制度补充了科举的不足,但易受人情关系影响,后期逐渐被诟病。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体案例,可查阅《唐才子传》《南省试策》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拜衮之岁邦法邦教包荒边酋不盈眦不知丁董襜衣抽逃春和景明撮口呼达标打捶达识登禅等外雕篆法益風偃風月無邊焚逸付法符旨宫人规银海陆风海埏虎虎势势较雠嗟愍卷怀辽俗淩烁梨园戏立约陆海空麻纸湎湎宓汩墨客骚人木解难乎为继弃旧请赏荠苨琴键虬甲丘树傻楞楞石流思纬套杯题主恫怨歪惫聉顡委重投艰鲜丽销慝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