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积囤的意思、积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积囤的解释

储藏粮食的仓囤。 明 祁熊佳 《祁彪佳行实》:“时米缺价涌,饥民遑遑,先生即严闭糴之禁,搜积囤;又严强糴之法,卫囤户,米价既平,贫富咸利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积囤”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积”和“囤”两个单字组成,其核心含义与积累、储存(尤指粮食等物资)相关。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并参考权威辞书:

  1. 基本释义:

    • 积: 本义指聚集谷物,引申为积累、聚蓄。《说文解字》:“积,聚也。” 指事物由少到多、逐渐聚集的过程。
    • 囤: 本义指用竹篾、荆条等编成的或用席箔等围成的盛放粮食的器具(如粮囤),引申为储存、围积(粮食等物资)。《玉篇·囗部》:“囤,小廩也。” 指一种储存方式或储存的容器。
    • 积囤: 将“积”与“囤”组合,其含义侧重于将物资(尤其是粮食)大量地、有目的地聚集并储存起来。它强调的是一个持续积累和集中储备的过程与状态。
  2. 具体含义与用法:

    • 指行为: 表示围积、囤积的行为。指大量收购、储存物资(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如粮食),通常带有待价而沽或防备短缺的目的。
      • 例句:奸商乘灾荒之年积囤粮食,哄抬物价。
    • 指状态/结果: 表示积累储存起来的物资。指已经聚集并存放好的货物、粮食等。
      • 例句:仓库里积囤的粮食足够全村人度过寒冬。
    • 引申义: 有时可泛指积累、聚集其他事物(如财富、知识等),但此用法相对较少,核心仍与物资储备相关。
  3. 词性:

    • 主要用作动词(表示围积、囤积的行为)。
    • 也可用作名词(表示积存起来的物资)。
  4. 辨析:

    • 与“积累”的区别: “积累”适用范围更广,可指知识、经验、财富、资料等的逐渐聚集,过程相对长期且目的性可能不如“积囤”强(特指物资储备)。“积囤”更侧重于物资(尤其是粮食)的大量、有目的的集中储存,常带有商业或战略储备色彩。
    • 与“囤积”的关系: “积囤”与“囤积”意义非常接近,常可互换使用。“囤积”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更高一些。
  5. 古籍与权威辞书参考:

    • 虽然“积囤”作为一个固定复合词在古籍中直接出现的频率不如单字“积”或“囤”高,但其含义清晰源于这两个字的组合义。其用法在明清小说及近现代文献中可见。
    • 现代权威汉语词典均收录该词并作解释: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积囤”有明确释义,强调其“囤积”之义。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将“积囤”解释为“积存”,并常与“囤积”互训或连用。
      • 《辞源》(商务印书馆):在解释“囤”字时,会涉及相关的“积囤”概念。

“积囤”是一个动词兼名词,核心含义指大量地、有目的地聚集和储存物资,特别是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它描述了将物品不断积聚并存放于特定场所(如囤)的行为或状态,常带有商业牟利或战略储备的意图。其词义清晰,源于“积”(聚集)和“囤”(储存器具/储存)的本义与引申义,在现代汉语中与“囤积”意义相近。

来源参考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积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作为动词性短语(成语)

  1. 基本含义
    指积累、储存资源或物品,强调长期储备以备不时之需。例如个人储蓄金钱、企业积累技术、军队储备物资等。

  2. 历史起源
    最早出自《汉书·王莽传》,描述王莽为巩固统治而大量征收并储存民众财富的行为,后演变为成语,形容有计划地储备资源。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个人、组织或国家层面的资源管理,如“积囤粮食以应对灾年”“积囤人才提升竞争力”等。


二、作为名词(具体事物)

  1. 字面含义
    指储藏粮食的仓囤,即存放粮食的仓库或容器。例如明代文献《祁彪佳行实》中记载,通过“搜积囤”调控米价,平衡贫富需求。

  2. 扩展解释
    在古汉语中,“积”可指积累、聚集,“囤”为竹编或草制的储粮器具,组合后既表示储存行为,也指储存场所。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汉书·王莽传》及明代祁熊佳的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哀戚白氐不名誉逋责唱头嘲讽船宫撮盐入水驔步点饥调审僀搭法舸蜂利否决富邑福廕公仪海南行号卧泣含英娇姿解竈季节洄游积劳禁牒旌别井田制霁青沮惮克架孔雀花狂孽癞虾蟆想吃天鹅肉郎奶良沃辽东帽犂槅砻密瞀惑梅酝名额铭戒南柯逆经篇牍清枯覰边省息试播十斋日水剩山残驷马莫追闛鞈帖服听神经推崇备至无了根蒂下沉虾蟇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