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署的意思、调署的详细解释
调署的解释
调任。《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老爷拆开一看,原来是自己调署了 高堰 外河通判。”
词语分解
- 调的解释 调 (調) à 安排处置:调令。调用。调度(?)。调动。调任。调防。调兵遣将。 访查了解:调查。调研。 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和谐好听的一组音,字音的高低升降:调子。调号。调式。腔调。曲调。大调。小调。南
- 署的解释 署 ǔ 办理公务的机关:专署。公署。官署。 布置:部署。 签名,题字:签署。署名。署字。 暂代:署理。兼署。 笔画数:; 部首:罒;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调署"是一个相对少见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官职的临时委派或代理相关。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记载,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临时委任官职或代理职务
- 字义分解:
- 调 (diào): 本义为调动、更动。在此语境下,特指官员的调动、迁转。
- 署 (shǔ): 本义为布置、安排,引申为衙门、官署。作为动词,有“代理、暂任”官职之意(如“署理”)。
- 合成词义: “调署”指将官员调动到某个职位上,并临时委任其代理该职务。它强调的是在正式任命或交接完成之前的一种过渡性安排。被调署的官员通常拥有该职位的实际权力和责任,但其身份是“代理”而非“实授”。
二、历史与制度背景(主要用于古代及近代官制)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职官制度中,“调署”是一种常见的人事安排:
- 填补空缺: 当某官职出现空缺(如原任官员离任、病故、升迁等),一时未有合适人选正式补缺时,上级官府会从其他职位上调动一位官员来代理(署) 该空缺职务。
- 考察能力: 有时上级会将官员调署到某个职位,以考察其能力是否胜任,作为未来是否正式任命(实授)的依据。
- 临时应急: 在特殊时期(如战争、灾害)或特定事务需要时,进行临时的人事调配和委任。
- 与“实授”相对: “调署”的官员身份是“署理”,其地位和保障通常低于经过正式程序任命(实授)的官员。一旦有正式人选或考察期结束,署理官员可能被实授、调离或回任原职。
三、现代延伸与特定领域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调署”一词已非常用,但在特定语境下,尤其是在描述历史事件、研究古代官制或某些正式文书中,仍可能被提及:
- 司法领域(特定用法): 在部分法律文献或官方表述中,“调署”有时会作为“调任署理”的缩略语使用,指法官或其他司法人员被调动并临时委派到某个法院或岗位代理职务。但这属于相对专业的用法。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该权威大型汉语工具书对“署”字的释义中包含“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的义项,并引用了《清会典事例》等史料作为例证,是理解“调署”中“署”字含义的基础来源。
- 《辞源》(商务印书馆): 对“署”的解释同样包含“代理;暂任”的义项,并引用了《史记》、《汉书》等早期文献,提供了该词义的历史源流。
- 《法学大辞典》(邹瑜,顾明总主编): 在解释司法职务相关术语时,可能会涉及“署理”、“代理”等概念,为理解特定领域(如司法)中“调署”的可能用法提供背景。需注意该词在此领域非标准术语。
- 《清史稿·职官志》及相关研究文献: 清代是“调署”制度运用较为成熟的时期。研究清代官制的学术著作(如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会详细阐述包括“调署”在内的各种委任形式(如署理、护理、兼署等)的区别与应用场景,是理解该词历史制度背景的关键来源。
- 《钦定吏部则例》等清代官方政书: 这些原始档案文件详细规定了官员的任用、升迁、调补(包括调署)等程序和要求,是“调署”作为官方制度术语的最直接证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调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官员职务的变动,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 发音:diào shǔ(拼音:ㄉㄧㄠˋ ㄕㄨˇ)。
- 核心意义:指官员的调任或职务调整,包括晋升、降职或平级调动到不同部门或地区。
二、详细解释
-
古代官制背景
在古代,官员的任命和调动由皇帝或上级机构决定。例如,《儿女英雄传》中提到“调署了高堰外河通判”,即主人公被调任至该职位。
-
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正式公文或历史文献中,强调职位变动的官方性质。如“调署”可能与官员的政绩、朝廷需求或人事安排相关。
三、补充说明
- 近义词:调任、迁转、改任。
- 现代使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研究或古典文学领域。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证,可参考《儿女英雄传》等清代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岸巾八川白衣没命军暴谑表里相依标准时别择不亏不冷不热布新不再长庆赤常音成荫楚豆黜逐毳服都居独鹿敦勉饭馆方兴未艾翻脸不认人复议供佛花公暇诡落横费花仙浑身简报叫彩椒风角立杰出镜渌炕榻刻鹄旷坠连蒙带唬棋列清涂棋输先著三杀杀机闪击战省薄声母释缚饰说兽口叔豹台宪阗凑通潮屯蒙往号顽横闱艺温李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