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冻。 明 归有光 《通政使司右参议张公墓表》:“知 济寧州 ,至则减损户徭,拊循流亡。州水陆二驛併,水驛须冰沍乃给陆,以省其费。” 清 吴乔 《雪夜感怀》诗:“不知冰沍何时了,一见梅花眼便清。”
冰沍(bīng h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冰冻凝结”,常见于古代文献及现代文学作品中。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沍”指冻结、闭塞,“冰沍”即水因寒冷而冻结成冰的状态。该词既可描述自然现象,也可比喻事物停滞或人际关系冷漠僵化。
在古籍中,冰沍常被用于描绘冬季景象或隐喻社会状态。例如《汉书·五行志》记载:“严霜夜结,川泽冰沍”,形容严寒导致河流冻结的自然现象。清代学者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中亦用“政令冰沍”比喻政事僵化停滞。
现代汉语中,“冰沍”多保留其本义,常见于气象学领域描述水汽凝结现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冰沍”特指液态水在零度以下环境中固化成冰的物理过程,与“结冰”“封冻”构成同义词组。在文学创作中,该词常被借喻为情感疏离,如“两人间的冰沍终被温情融化”。
需注意的是,《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未收录该词,建议现代书面语优先使用“冰冻”“结冰”等常用词。对于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中的特殊表达,使用“冰沍”时建议辅以注释说明,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冰沍”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īng hù,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冰沍指冰冻 或严寒封冻 的状态,多用于描述自然环境中因寒冷导致的水面、土地等结冰凝固的现象。
文学典籍中的用例
现代用法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或书面语,可形容极寒天气或事物凝固的状态。
“冰沍”是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词汇,需结合语境理解其“严寒封冻”的核心含义。使用时需注意与“冰凘”等近音词区分,避免混淆。若需更多古籍例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献。
八览边铺拨乱为治博学审问赤鬝触祸待沽地脚断灭空杜鹃花繁果浮光掠影负养格拉供须狗吠之惊狗尿苔购线冠履汉碑额韩柳欧苏寰域歼剥涧盘进餐侩卖连床两畿令盆霖霔漏板鸾歌凤吹暮气能仁剽狡屏风叠匹竖迫使强族钳噤倩语启譬羣邦如虎添翼石鉢食封拾踊私逋铜腥团焦退食自公拖宕望洋而叹夏粮显报贤瞒泻月亵尊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