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少师、少傅、少保。《书·周官》:“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 孔 传:“此三官名曰三孤。孤,特也。言卑於公,尊於卿,特置此三者。” 蔡沉 集传:“三孤虽三公之贰而非其属官……公论道,孤弘化;公燮理阴阳,孤寅亮天地;公论於前,孤弼於后。公孤之分如是。”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能》:“计策之能,术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三孤之任,为国则变化之政。”《明史·职官志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参见“ 三少 ”。
“三孤”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中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属于周代官制中的高阶职位,位列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下,作为三公的副职,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其地位“卑于公而尊于卿”,即低于三公但高于九卿(《通典》卷二十)。
三孤与三公共同承担“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的职责,具体分工为:
部分网络解释将“三孤”误作成语,形容孤独无助(如),此为现代引申义,与古代官职无直接关联。
《三孤》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一个家庭中没有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的孩子,也就是孤儿。
《三孤》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亻”和“孑”,其中“亻”是人的意思,而“孑”指的是孤独、孤寂。这个词的笔画数是9画。
《三孤》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的“孤儿”或“孤苦无依”的概念。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三孤」。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没有统一的规范,所以《三孤》这个词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都可能存在不同的写法。一些古代文献中会将其写作「三孤」,但具体的写法还需根据文献和历史背景来确定。
1. 在那个贫困山村中,有很多三孤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2. 这个孤儿院收养了很多三孤,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组词:三孤儿、三孤寡母、三孤儿院
近义词:孤儿、无亲无故、独自
反义词:有父有母、兄弟姐妹、完整家庭
通过以上解释,希望对你理解《三孤》这个词语有所帮助。【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