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孤的意思、三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孤的解释

指少师、少傅、少保。《书·周官》:“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 孔 传:“此三官名曰三孤。孤,特也。言卑於公,尊於卿,特置此三者。” 蔡沉 集传:“三孤虽三公之贰而非其属官……公论道,孤弘化;公燮理阴阳,孤寅亮天地;公论於前,孤弼於后。公孤之分如是。”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能》:“计策之能,术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三孤之任,为国则变化之政。”《明史·职官志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参见“ 三少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孤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中的重要称谓,特指少师、少傅、少保这三个高级官职的合称。其详细释义如下:

  1. 官职构成与地位:

    • 三孤是仅次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中央最高级官员。
    • 其品秩通常为正一品或从一品,地位尊崇,被视为国君的辅弼重臣。
    • 与三公合称“公孤”,是朝廷的核心决策层成员之一。来源:《周礼》、《通典·职官典》。
  2. 职责与象征意义:

    • 三孤的核心职责是辅佐天子,尤其在道德教化和治国方略方面提供指导。
    • 具体分工上:
      • 少师:主要负责辅导太子(储君),传授治国经验和知识。
      • 少傅:侧重于培养太子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 少保:主要职责是保护太子的人身安全与健康。
    • 其设立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中“尊师重道”和“以德治国”的理念,象征着对道德规范和教育的高度重视。来源:《尚书·周官》、《汉书·百官公卿表》。
  3. 历史沿革:

    • 三孤之制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是周礼规定的官制之一。
    • 后世历代王朝(如汉、晋、隋、唐、宋、明等)大多沿袭或参考此制设立类似官职,虽然具体名称、品级和实权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三孤”作为天子重要辅臣的象征意义和崇高地位一直得以保留。
    • 尤其在明代,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常作为加官、赠官或荣誉虚衔授予功勋卓著的重臣,以示恩宠,其实际行政职能可能弱化,但社会地位极高。来源:《明史·职官志》、《历代职官表》。
  4. 词源与字义:

    • “孤”在此处非指“孤儿”,而是取其独特、尊贵、辅佐之意。
    • 郑玄在注释《周礼》时解释:“孤,特也。言其尊特。”意指三孤地位独特尊贵,是天子身边不可或缺的辅佐者。
    • 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进一步阐释:“孤,特也。言其卑于公,尊于卿,特置此三者。”明确了三孤位于三公之下、众卿之上的中间地位。来源:《周礼注疏》(郑玄注)、《尚书正义》(孔颖达疏)。
  5. 现代意义:

    • 作为历史官职,“三孤”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于实际官职体系。
    • 它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研究、古代典章制度探讨、历史文化类文章以及涉及古代官制的词典、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辞源》)中,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的重要概念。来源:《汉语大词典》、《辞源》。

网络扩展解释

“三孤”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中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属于周代官制中的高阶职位,位列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下,作为三公的副职,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其地位“卑于公而尊于卿”,即低于三公但高于九卿(《通典》卷二十)。

二、历史沿革

  1. 周代起源:最早见于《尚书·周官》,记载周成王设立三孤以“贰公弘化”,即辅助三公弘扬德化。
  2. 秦汉至南北朝:秦代废除,北周时期复置。
  3. 宋代发展: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重新设立,作为次相辅政的职位。
  4. 明清演变:成为虚衔荣号,无固定员额,仅作为荣誉象征。

三、职能与别称

三孤与三公共同承担“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的职责,具体分工为:

四、文献依据

注意:

部分网络解释将“三孤”误作成语,形容孤独无助(如),此为现代引申义,与古代官职无直接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

抱风变法儿兵戎彩车查点缠絷承吏匙匣传呼电话雌甲寸札抵替都宪屙屎甘洌归凑国祸嚎春河煎黄沙狱欢戚讲制搅肠痧嚼说解渴决不绝路逢生举国巨流溃奔来日正长伶优遴选六钧弓聋灶门吏庙谟男室女家闹垓垓女孽偏食搴旗斩将前庭悬鱼磬虫契洽荣养三百六十日书匮送放宋无忌随带索是畏死贪生武事限界仙芝撷华写籙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