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讨论、讲求仁德。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於是文绎復集,乃始讲德。” 唐 张说 《为人作祭弟文》:“每思与尔归印 东都 ,悬舆故里,扬名讲德,居常待终。” 清 方履籛 《邓汉中<德政录>跋》:“每欲撰讲德之论,颂 樊 惠 之渠,自愧小文,莫宣景行。”
(2).讲求道德。 宋 刘敞 《右射驺虞赋》:“且夫射也,讲德而绎志,序宾而考贤,内可以教士,外可以事天。” 明 赵南星 《明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见泉魏公碑》:“数公者,多暇相过,登山观水,讲德论文,每联鑣出游,望之者若列仙也。”
“讲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讨论、讲求仁德
该义项来源于王褒的《四子讲德论》,强调通过探讨来深化对仁德的理解。例如古人常以“讲德”为话题,讨论如何践行仁义。
讲求道德
泛指在行为与思想上注重道德规范,如“德艺双馨”中的“德”即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词源考据,可参考、5、6等来源。
“讲德”是指谈论、宣扬道德,弘扬美德的含义。
“讲”字的部首为言,由讠和冂组成,共7画;“德”字的部首为彳,由彳和⺍组成,共8画。
“讲德”一词源于《论语》中的一句话:“年四十而见于孔子,使我务斯文也,故遗我八字。”(出自《子罕》篇)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年过四十,我认识你,让你去努力修养品德,所以传给你八个字。”其中之一就是“讲德”。从此,“讲德”开始被用来形容人们宣扬道德、弘扬美德。
繁体字中,将“讲德”写作「講德」。
古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讲德”为例,古时候的写法是「講徳」。
1. 他经常在公众场合讲德,倡导着良好的道德风尚。
2. 这位老师不仅教书育人,还注重向学生讲德。
3. 社会进步需要每个人都积极传播讲德的思想。
讲义(讲解教材的文字材料)、讲授(教导、传授)、讲演(以演讲的方式宣扬)
弘扬道德、传播美德、倡导善行
忽视道德、黑暗行径、道德沦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