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骨的意思、粉骨的详细解释
粉骨的解释
粉身碎骨,不惜生命。《南齐书·王僧虔传》:“一门二世,粉骨卫主,殊勋异绩,已不能甄,常阶旧途,復见侵抑。”《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臣寧堪粉骨,报命讎门。乞 江 西一境,受臣控督。” 宋 苏辙 《为兄轼下狱上书》:“臣愿与 軾 洗心改过,粉骨报效。”
词语分解
- 粉的解释 粉 ě 细末儿:粉末。粉剂。粉尘。米粉。花粉。药粉。漂 * 。 特指化装用的粉末:香粉。粉墨登场。粉黛。扑粉。粉霜。 用涂料抹刷:粉刷。粉饰。 使破碎,成为粉末:粉碎。粉身碎骨。 白色的或带粉末的:粉墙
- 骨的解释 骨 ǔ 人和脊惟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胳(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刵 )。 像骨的东
专业解析
粉骨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均与成语“粉身碎骨”密切相关:
-
字面本义:骨头粉碎
指身体(尤指骨骼)因外力作用而碎裂成粉末状,形容极严重的物理损伤。此义项直接源于“粉”的动词用法(使粉碎)与“骨”的本义组合。例如:
“粉骨”即骨骼碎裂如粉末,常见于描述重创或惨烈牺牲的场景。
-
引申义:为信念不惜彻底牺牲
作为“粉身碎骨”的缩略形式,强调为某种目标(如报恩、尽忠、追求理想)甘愿付出生命,体现极致的奉献精神。例如:
古人以“粉骨难报”表达对恩情的无以为报,或借“粉骨碎身”抒发为国捐躯的决绝。
文化内涵与权威引用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粉身碎骨”释为“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印证“粉骨”蕴含的牺牲精神。
- 《汉语大词典》:收录“粉骨”词条,引《敦煌变文集》例证其作为“粉身碎骨”的早期简写形式,凸显其历史渊源。
- 《成语大辞典》:指出“粉身碎骨”出自唐代蒋防《霍小玉传》,后世文学(如《红楼梦》)沿用“粉骨”以凝练表达献身之意。
- 王力《古汉语字典》:注解“粉”含“使……粉碎”的使动用法,佐证“粉骨”的构词逻辑与语义强度。
来源依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成语大辞典编纂委员会. 《成语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王力. 《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粉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粉身碎骨,不惜生命”,常用于表达为某种目的或信念甘愿牺牲生命的决心。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粉骨的字面意思是“骨头粉碎”,实际指代身体的彻底毁灭,强调不惜生命代价的奉献或牺牲。例如《南齐书·王僧虔传》中提到“粉骨卫主”,意为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保卫君主。
2.用法与语境
- 词性:动词性短语,多作谓语或状语。
- 常见搭配:如“粉骨报效”“粉骨卫主”,常与忠义、报恩等主题相关。
- 感情色彩:中性,既可表达正面奉献(如尽忠、报恩),也可描述被迫牺牲的惨烈场景。
3.古籍出处
- 最早见于南北朝文献,如《南齐书》记载“一门二世,粉骨卫主”。
- 宋代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中亦用“粉骨报效”表达为兄长赎罪的决心。
4.与相关成语的关联
- “粉骨碎身”:指身躯粉碎,强调牺牲生命的决绝,如唐代《霍小玉传》。
- “粉身碎骨”:含义相近,常见于诗文,如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
5.现代使用
-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语境,如描述历史人物的忠烈事迹。
“粉骨”通过极端化的身体毁灭意象,凸显对目标的极度忠诚或奉献,其文化内涵与儒家“舍生取义”思想密切相关。如需更多例句或演变脉络,可参考《汉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熊比要博物君子程课弛高骛远穿扮春盎次辅方外之学烦悁风光旖旎封狐風雷火炮忿怨副啓扶挮格鲁吉亚骨骺禾麦恢达会正脚梢天届候戒期劫运集录近官津渚救安寄住巨鹢居有闿爽慷喟空爵良质伶便炉峤马踩车弄笔暖女会葩经旁迕前哲青簇簇七湾八拐上心圣笤神仙中人师训衰序双抢说谏説序廋人韬光隐晦天老维也纳暇息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