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葫芦韵 ”。作诗用韵的一种格式。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五:“昔 郑都官 与僧 齐己 、 郑损 辈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轆轤,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轆轤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其“先二后四”者,谓用韵时音近之字可合并而用,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如葫芦形,故名。
葫芦格,又称“葫芦韵”,是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特殊用韵格式,主要运用于律诗或近体诗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用韵规则
葫芦格要求在首句押韵的律诗中,相邻两个韵部交替使用,遵循“先二后四”或“先小后大”的规律。例如“东”“冬”两韵通押时,前两联用“东”韵,后四联用“冬”韵,整体韵脚排列如葫芦形状,故得名。
历史渊源
据宋代袁文《瓮牖闲评》记载,该格式由唐代诗人郑谷(郑都官)与诗僧齐己等人共同制定,与“辘轳格”(双出双入)、“进退格”(一进一退)并列为三种特殊诗韵格式。
葫芦格多用于需要增强诗歌节奏变化的场合,但因用韵规则复杂,后世逐渐少见。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韵脚排列,体现诗歌结构的艺术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例或历史文献,可参考《瓮牖闲评》及唐代诗格理论相关研究。
葫芦格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
拆分部首:
葚(部首:艹)和 各(部首:⺼)。
笔画:
葚的笔画为9画,各的笔画为5画。
来源:
葫芦格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葫芦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人们常用葫芦制作容器。而格,在这里表示一种格局、形式或样式。因此葫芦格指的是葫芦的样式或形式。
繁体:
葫芦格的繁体写法为葫蘆格。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葫芦格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保留了现代的基本形态。
例句:
1. 这个葫芦格的样式非常别致。
2. 他用葫芦制作了一个漂亮的葫芦格。
组词:
葫芦格没有常见的组词,因为它通常作为一个词语单独使用。
近义词:
葫芦样式,葫芦形状
反义词: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