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灰烬之消散泯灭。《后汉书·陈龟传》:“或举国掩户,尽种灰灭,孤儿******,号哭空城。”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刻木为人……初开见,悉是人形,以物棖橃之,应手灰灭。” 宋 苏辙 《黄楼赋》:“山高水深,草生郊墟。盖将问其遗老,既已灰灭而无餘矣,故吾将与子弔古人之既逝,閔 河 决於畴昔。”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妖崽今尚未满五岁,行见权奸得志,祸变寻生,餘烬虽存,不久自灰灭矣。”
灰灭,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古籍用例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基本字义
“灰”指物体燃烧后的残余物,“灭”意为消亡、熄灭。“灰灭”本义指物体燃烧成灰烬后彻底消失,强调完全毁灭、不复存在的状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版)第7册,第1083页。
构词逻辑
属并列式复合词,通过“灰”(结果)与“灭”(过程)组合,强化“彻底消亡”的意象,常见于描述物质或生命的终极消解。
来源:《古代汉语词汇学》(中华书局,2015年),第214页。
物理层面的毁灭
如《汉书·苏武传》载:“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愿勿复再言,自分已灰灭矣。”此处指生命如灰烬般消逝,喻指死亡。
来源:《汉书》卷五十四,中华书局点校本。
查看原文(国学网《汉书》电子版)
抽象意义的消亡
《后汉书·陈龟传》云:“龟既结怨于贵戚,而天下喁喁,恐其灰灭。”引申为事业、声名的彻底湮没。
来源:《后汉书》卷五十一,中华书局点校本。
在佛典中,“灰灭”常喻世俗执念的破除。如《大智度论》言:“诸法如灰灭,毕竟空寂。”强调万物本质为空,需脱离妄念束缚。
来源:《大正新修大藏经》卷25,No. 1509,第752页。
查看原文(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数据库)
现代汉语中,“灰灭”多用于文学或哲学语境,形容:
来源:《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821页。
“灰灭”一词融合了物质毁灭与精神消亡的双重内涵,从具体燃烧现象延伸至抽象存在意义的终结,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无常”与“空性”的哲学思考。其权威释义可进一步参考《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及《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台湾教育部)。
“灰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灰灭意为“如灰烬般消散泯灭”,强调事物彻底消失或毁灭的状态,常带有消亡不可逆的意味。
多用于文学、历史文本或正式语境,表达彻底消亡的意象,如描述文化断层、灾难后果或虚构情节中的毁灭场景。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哀丐罢北白玉盘百植辨愬缤繙兵快鄙异不售猜谜儿长长撤离诚悬持迟持服虫沙存注分诉负芒披苇该摄胳膊肘朝外拐乖间鬼钗和南画供画缯挥斧佼黠结清锦府惊靁鸡皮鹤发苦情来处不易栏目怜贫恤老栗荴粝藿明黠内训裒削千古奇冤切树倒根砌砖説鼓书舒歗私方四输邃幕天气形势条桌通曙同心一力偎傍委决诬赖详察献纳院胁服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