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干校的意思、干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干校的解释

[school for cadres] 干部学校。也特指“文革”中按照“五·七”指示精神建立起来的、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

关了三年牛棚,住了七年干校。——《结婚现场会》

详细解释

干部学校的简称。亦特指文化革命期间的“五七干校”。 韦君宜 《忆郭小川写诗》:“我们那个干校因为大部分人已经调走,要和文化部在 天津 附近的 静海县 团泊洼 另一干校合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特指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主要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设立的一种特殊机构。其核心含义如下:

  1. 定义与性质: “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它并非普通的教育机构,而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尤其是1968年至1979年间),将党政机关干部、高等院校教师、科研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群体集中下放,进行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的场所。其全称常与“五七指示”相关联,称为“五七干校”。

  2. 设立背景与目的: 干校的设立源于1966年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和1968年“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其主要目的宣称是:

    • 改造思想:要求知识分子和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通过体力劳动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达到思想革命化。
    • 精简机构:将大量机关、学校、文化单位的人员下放,客观上起到了精简城市机构和人员的作用。
    • 惩罚与边缘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干校也成为将所谓“有问题”的干部、知识分子排除出权力中心和工作岗位,进行审查、批判和惩罚的一种方式。
  3. 主要活动: 干校学员的主要活动包括:

    • 繁重的体力劳动:开荒种地、修渠筑坝、饲养牲畜等农业或基建劳动是日常主要内容。
    • 政治学习与批判: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时伴随政治审查和批判会。
    • 军事化管理:生活通常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强调纪律性。
  4. 历史影响与评价:

    • 对个人的影响:干校生活普遍艰苦,体力劳动繁重,物质匮乏,精神压力巨大。对许多知识分子和干部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荒废了专业,中断了学术和文化工作。钱钟书先生的《干校六记》是反映这段经历的重要文学作品。
    • 对社会的影响:它造成了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阻碍了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的正常发展,是“文化大革命”错误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结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拨乱反正的进行,各地干校在1979年前后陆续撤销。

“干校”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指代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设立的、以干部和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通过体力劳动和政治学习进行思想改造(及审查惩罚)的特殊机构。它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政治运动特征,对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特指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立的以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的特殊机构。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历史背景

2.功能与特点

3.历史影响与终结

注: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学术研究(如搜狗百科、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八风台比肩迭踵婢膝奴顔不溯既往柴爿偿赎潮脑撑眉努眼出尘不染焠儿调匙滴淋低密地圻对调废话抚毓诡称果盘古生代河海大学河水不犯井水和音红旭滑淖活兵健在坚贞不渝蠒足杰表敬如上宾荆王尽释前嫌可恶口过浪迹羸行聊备一格没店三滵汩名震一时南征北讨鸟迹虫丝凝神定气青条鹊锦群众组织赏重山菌沙渚生外姝丽踏鞒徒流鼍矶晚食韡爗武断乡曲无误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