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 one's cross on a document] 画“十”字,表示承诺
(1).在文据上签字、画押。《元典章·户部三·承继》:“亦如此间婚书并无画字,亦无官给凭验,虚实真伪殊不可辨。”《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安抚见 洪三 招状明白,点指画字。”《明史·职官志三》:“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
(2).写字。 唐 杜甫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鲁钝仍多病,逢迎远復迷。耳聋须画字,髮短不胜篦。”
(3).特指练习书法。《说郛》卷七三引 唐 韦续 《书诀墨薮》:“ 张长史 曰:‘ 褚河南 论书,用笔当如印泥画沙。’始不悟,后于江岸见沙地平静,以锥画字,媚好可爱,始信 长史 之言贵藏锋也。” 宋 刘子翚 《临池歌》:“君不见 钟繇 学书夜不眠,以指画字衣皆穿。”
“画”是汉语常用字,其含义丰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汉语大字典》的释义,该字的核心意义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动词性含义
二、名词性含义
三、特殊用法 在成语“画龙点睛”(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画”字兼具动词创作与名词成果的双重属性,体现汉语字词的多义特征。
四、现代延伸 当代语言发展出“画面”“画质”等复合词,《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画”作为构词语素的新义,指影像的视觉呈现效果。
“画字”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本义为划分界限
“画”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金文字形由“聿”(手持笔)和“田界”组成,表示用笔划分地界。例如《左传》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即大禹将疆域划分为九州。黄帝时期“画野分疆”也体现了这一含义。
引申为绘画
随着演变,“画”从划分界限发展为用笔描绘图形,如清代《梅花岭记》中“为蛇画足”,指绘画行为。现代常用义为绘图,如“绘画”“画像”。
在部分地区方言中,“画字”指签名或画押,尤其是画“十”字代替签名。这种用法常见于民间契约或文书确认场景。
取名时,“画”字常寄托对艺术修养或美好生活的期许,如“画意”“画心”等名字。
提示:若需了解“画”的字形演变或方言用法细节,可参考、6、9的原始内容。
白茫茫败没豹篇驳乱草索长绡车烦马毙逞才趁空炊熟楚庄王粹正调密雕心雁爪动容跺躂阀门帆幅费言冯德英锋发蚨母敷衍了事狗窃杭缎号外曷若彗汜画涂夹片结局结舌杜口锦肠晶灿灿獧慧藈姑愧慄锟钢兰亭帖累子连日连夜灵砂陋民弥久谬论盘查锹锸讫籴气候学启节拳斗人微言贱戎装散麻摄衞首虐天禀外江话五金五蕴皆空小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