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止籴粮,囤积粮食不发。《穀梁传·僖公九年》:“毋壅泉,毋讫糴。” 范宁 注:“讫,止也。谓贮粟。”
“讫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讫籴”指终止购买粮食并囤积不发的行为。其中:
该词最早见于《穀梁传·僖公九年》:“毋壅泉,毋讫糴。”范宁注:“讫,止也。谓贮粟。”意为禁止囤积水源和粮食,强调统治者应保障民生资源流通。
“讫籴”是古代对囤积粮食行为的特定表述,兼具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经济研究意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穀梁传》原文及历代注释。
《讫籴》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终止和结束粮食的供给,停止给予粮食支持。
《讫籴》的偏旁部首是“讠”和“⺮”,偏旁“讠”表示与语言有关,偏旁“⺮”表示与竹子或同样的事物有关。笔画数为14画。
《讫籴》一词的来源比较复杂,最早是出现在古代文献《周书·春秋正经·公羊传》中,用来描述停止给予粮食供给的情况。
《讫籴》的繁体字形为「訖糴」。
古代汉字中,《讫籴》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时刻书写形式中,的偏旁「⺮」常常被写作「⺡」,总体来说,字形更加古拙,书法感更强。
1. 这个项目已经完成,我们可以讫籴了。
2. 政府决定讫籴对受灾地区的粮食支持,转而关注其他紧急事务。
组词:终讫、中讫、讫期。
近义词:终、终止、结束。
反义词:开始、启动、重新开始。
冰川运动庇廕不冻港不计晨霞彻扎嗤鄙酬验炊烝戴日戴斗盗兵导致点点搐搐滴零搭拉耳冷幡棨饭桌粪治甘丰干固甘旨更定号房豪快红腊建溪镜雪进退出处谨悉急人之难吉言可逆反应快适陵宇流涟买帐木陛赔笑批审骞荡迁悔箝口戚藩轻裘缓辔齐刷刷鋭头三韵深根固本十九路狮蛮识体殊命食祭天浆同心戮力团总支推食物俗相门洒埽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