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缄默不言。《汉书·杜业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宋书·彭城王义康传》:“故爱身之士,自为己计,莫不结舌杜口,孰肯冒忌干主哉。”亦作“ 结舌钳口 ”。
“结舌杜口”是一个汉语成语,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字面含义
引申义
形容人在极度紧张、害怕或理屈词穷时,选择缄默不语的状态。例如《宋书·彭城王义康传》中提到“莫不结舌杜口”,即因畏惧权威而不敢直言。
该成语强调因外部压力或内心恐惧导致的沉默,兼具动作(舌结)与状态(口闭)的生动描写,常见于历史文献与严肃语境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宋书》等原始文献。
“结舌杜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因为害怕或出于某种原因而不敢或不能开口说话,形容遭遇到难言之隐或无话可说的困境。
结(纟/⺮)舌(舌/舛)杜(木/十)口(口)
结舌杜口总共由13个笔画组成。
“结舌杜口”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用于形容因为害怕而不敢言说真实想法。在古代繁体写法中,通常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结舌杜口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1. 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结舌杜口,一句话也说不出。
2. 在那个犯罪团伙面前,她害怕得结舌杜口。
结舌、杜口、结舌无言、杜口无言
言必有情、物极必反、哑口无声
开口说话、畅所欲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