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igh and steep]∶高耸突兀
写山早崚嶒嵯峨
(2) [outstanding]∶比喻特出不凡
凡为文者,必有文章之骨,意象崚嶒
(3) [staunch and upright]∶比喻刚正不阿、坚贞不屈
侠骨崚嶒傲九洲
(4) [very thin]∶骨节显露貌。多形容人体瘦削
骨节崚嶒的大手
(5) 另见 léng
(1).高耸突兀。 南朝 梁 沉约 《钟山诗应西阳王教》:“鬱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势随 九疑 高,气与三山壮。” 唐 陈子昂 《送魏兵曹使雟州》诗:“勿以 王阳 叹, 邛道 畏崚嶒。”按, 汉 王阳 ,曾行经 邛郲 九折坂 ,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事见《汉书·王尊传》。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忠告》:“只见燕臺高耸,虎观嶙峋,麟阁崚嶒。”《红楼梦》第十七回:“往前一坐,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崚嶒嵯峨。”
(2).指高峻的山。 明 高启 《期张校理王著作徐记室游虎阜》诗:“最怜 虎阜 在平地,一邱势敌千崚嶒。”
(3).比喻特出不凡。 明 温璜 《弟子问》:“凡为文者,必有文章之骨,意象崚嶒。” 清 周亮工 《示裴生符剖》诗:“海内风流全黯澹, 汀 南词赋尔崚嶒。”
(4).比喻刚正不阿、坚贞不屈。 明 邬仁卿 《沁园春·招隐看梅》词:“铁骨崚嶒,冰姿修洁,可是神仙萼緑华。” 清 秋瑾 《宝剑歌》:“侠骨崚嶒傲九州,不信大刚刚则折。”
(5).骨节显露貌。多形容人体瘦削。 宋 陆游 《信手翻古人诗随所得次韵》:“病起瘦可惊,崚嶒夜窗影。” 清 李永祺 《病起》诗:“崚嶒未怕骨如柴,排闷时时强散怀。” 梁斌 《红旗谱》八:“他骨节崚嶒的大手,手指上的长甲,他贪得无厌的性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残忍了。”
“崚嶒”是汉语中描述山势高峻的形容词,多用于文学语境,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崚嶒”由“崚”与“嶒”两个形声字组成,均含“山”旁,原指山体层叠高耸的形态。《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形容山高峻重叠的样子”,例如清代袁枚《游黄山记》中“群峰崚嶒,如剑戟森立”即用此意象表现山峰陡峭险拔。
二、语义延伸与文学表达
在古诗词中,“崚嶒”常被引申为品格刚直或处境艰危的隐喻。如杜甫《望岳》中“西岳崚嶒竦处尊”,既写华山险峻,又暗喻人格的坚毅不屈。这一用法使词语兼具自然描写与人文象征的双重功能。
三、现代语言学特征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崚嶒”属书面语词汇,普通话读音为“léng céng”,在口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保留于山水游记、历史文献及诗歌创作领域。
四、权威文献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对“嶒”字的注解:“嶒,崚嶒也,从山曾声”,清代段玉裁进一步注释为“山貌,谓山长而高也”(《说文解字注》卷九),证实其作为山势描述词的经典地位。
“崚嶒”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íng céng,主要用于形容山势高峻重叠的样貌,也可引申出其他比喻意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多用于文学、诗词中增强画面感,如写景或赞颂气节。例如明代高启诗中“一邱势敌千崚嶒”。
如需更多例证或古籍原文,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完整内容。
闇乱百宝万货百八丸百二山河霸陵襃嘉采取炒戚臣寮持平之论炊甑春宵词钝意虚词隐攒簇顶趟儿嫡统翻盖飞蝱副品该综感恚公示函购閧聚皇上帝健笔交洽旧人沮格夔卨刘易斯龙神履水珠密司靡他内局浅僞圻堮伽蓝神虬螑曲覃取室润息三覆瑟歌森竖生力沈漂兽骇水力疏朗朗顺举四时主松竹素壁櫯枋藤子推勘枭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