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黄垆。 三国 魏 曹植 《文帝诔》:“悼晏驾之既往兮,感容车之速征。浮飞魂於轻霄兮,就黄墟以灭形。” 南朝 梁 江淹 《扇上綵画赋》:“愿解珮而捐玦,指黄墟而先归。” 胡之骥 汇注:“黄墟,亦作黄壚。” 唐 白居易 《狂歌词》:“生前不欢乐,死后有餘貲。焉用黄墟下,珠衾玉匣为?”参见“ 黄壚 ”。
(2).古代地名。《晋书·慕容暐载记》:“ 暐 遣其将 慕容厉 与 温 战于 黄墟 。”
黄墟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包含以下两个核心义项,均属古汉语用词:
指商朝早期都城西亳(bó)的遗址,位于今河南偃师境内。
文献依据:
《列子·周穆王》载:“西亳之墟,是为黄墟。”此处“黄墟”即商都废弃后的称谓,因黄土遗迹得名。
《史记·殷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河南偃师为西亳……殷都毁后称黄墟。”
“黄墟”为“黄垆”的通假变体,表义为地下坟墓,源于古代对墓穴土壤的称谓。
考证来源:
《礼记·祭义》郑玄注:“黄垆,地之黄泉者。”清人王念孙《广雅疏证》指出:“墟、垆古字通,黄墟即黄垆。”
《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下归黄垆”,后世抄本或作“黄墟”,属同音假借
该词属生僻古语,现代汉语极少使用,仅见于研究商周历史或训诂学的专业文献中。如需引用,建议优先采用“西亳遗址”或“黄泉/坟墓”等现代对应表述。
参考资料来源(权威学术链接):
“黄墟”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代死亡或墓地,常见于古代诗文。例如:
两种含义均源于“墟”的字义(废墟、丘墟),前者侧重抽象隐喻,后者为具体地理名称。
编者比法摈放比是鼻息如雷博弈论掺挝晨秦暮楚赤萍词序错绮当不住东坡居士斗筲之才贰醮奉箒覆实割弃蛤像荷塘月色河泽红兵猴葵怀爱环人缓泻虎鬭龙争悔读南华惛懵活字版建年桀傲匡纠亏缺蜡焰鳢肠灵鞉隶人漏网鸾吹目观抛开凄寂奇丽契券融浃入港睿孝生累似醉如痴苏门六君子速食面贪荒退保荼锦土均先酒校笺西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