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惶遽的意思、惶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惶遽的解释

[frightened;alarmed] 惊恐慌张

神色惶遽

详细解释

亦作“ 惶懅 ”。恐惧慌张。《三国志·魏志·夏侯惇传》:“持质者惶遽叩头曰:‘我但欲乞资用去耳!’”《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癸巳, 国忠 集百官於朝堂,惶懅流涕,问以策略,皆唯唯不对。”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诚不料被迫至此,不胜惶遽。”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惶遽”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uáng jù,其核心含义为惊恐慌张,常用于形容人在突发状况下的紧张失措状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词义核心
    “惶”指恐惧不安,“遽”意为急促、慌张,二者组合表示因突发事件或压力产生的极度惊慌与慌乱。例如“神色惶遽”即面部表情显露出明显的恐慌。

  2. 词源与结构
    “遽”字本义为急速、匆忙(如“遽尔”“遽死”),后引申出“惊惧”之意。“惶遽”属于联合式合成词,通过两个近义语素叠加强化词义。


二、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文言或历史记载,例如:


三、近义词与使用场景


四、补充说明

该词强调瞬间的慌乱,与长期焦虑(如“惶惶不可终日”)不同,更侧重突发事件的即时反应。如需进一步查询词源或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典》或《资治通鉴》相关章节。

网络扩展解释二

惶遽

《惶遽》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惊慌而匆忙的样子。它由部首组成的是「心」和「足」。

「心」象征着内心的情感和思维,意味着紧张和慌乱。而「足」则表示行走和快速的动作。

《惶遽》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刺客列传》中。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行走急迫的样子。

在繁体字中,「惶遽」的写法是「惶遽」,字形结构相似,只是书写的方式略有差异。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惶遽」的写法与现在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太大的差别。

以下是一些例句,来帮助理解「惶遽」的用法:

1. 当他听到火警响起时,他惶遽地逃离了现场。

2. 面对突发状况,他的反应比想象中的还要惶遽。

相关词汇:

组词: 惶恐、匆忙、慌乱

近义词: 匆忙、忙乱、忙碌

反义词: 迟疑、从容、沉着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