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惶骇的意思、惶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惶骇的解释

亦作“ 惶駴 ”。惊骇。《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至如 脩 者,听采风声,仰德不暇,目周章於省览,何惶骇於高视哉。”《旧唐书·高仙芝传》:“俄而贼骑继至,诸军惶骇,弃甲而走,无復队伍。”《明史·忠义传四·李中正》:“骤闻贼至,吏民惶駴,知县 金会嘉 弃城遁。”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你怎么认识我?……’他极其惶骇地问。”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惶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 拼音:huáng hài
    • 注音:ㄏㄨㄤˊ ㄏㄞˋ
    • 含义:指因突发情况或威胁而感到极度惊慌、恐惧,与“惊骇”同义。
  2. 异体字与扩展

    • 该词亦写作“惶駴”,两者含义相同,属异体字关系。
  3. 古籍例证

    •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注引《典略》:“何惶骇于高视哉”,形容面对高位者的敬畏与慌乱。
    • 《旧唐书·高仙芝传》描述战场情景:“诸军惶骇,弃甲而走”,突显军队突遇敌袭时的惊恐溃散。
  4. 综合释义
    该词多用于描述突发危机或意外事件引发的群体性恐慌,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强调心理状态的剧烈波动与行为失控。

总结来看,“惶骇”是一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解读古籍或进行文学创作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强度。

网络扩展解释二

惶骇

惶骇(huáng hài)是一个汉字词汇,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为马(马部)和四画。它的意思是惊慌恐惧的样子,感到非常害怕或担心。

惶骇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言文中,最早可以在《孟子·告子上》一书中见到。在当时的使用中,惶骇更多指内心的害怕和不安,用于形容人的情感。

在繁体字中,惶骇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惶骇」。

古代汉字使用方式与今天有一些不同,惶骇在古代写法中的形状稍有差异。它的马部在古代字体中更加简化,看起来有点像现代字体中的「厂」。同时,骇部在古代字体中则是两根相交的直线,而现代字体中则是一个有弧度的左向下弯线。

以下是惶骇这个词的一些例句:

1. 他听到那个可怕的消息后,心中顿时充满了惶骇之感。

2. 那个小孩看到大海的浩瀚,感到十分惶骇,紧紧抓住父母的手不愿放开。

除了惶骇之外,还有一些与其相关的词汇:

1. 惊恐(jīng kǒng):形容非常惊慌害怕。

2. 恐惧(kǒng jù):指在面对危险或威胁时感到害怕或紧张。

相反,与惶骇相反的词汇有:

1. 安详(ān xiáng):表达心情平静、安详,没有担忧和恐惧。

2. 从容(cóng róng):表示心态平和,面对事情毫不慌张。

总之,惶骇是一个形容人感到恐惧、惊慌不安的词汇,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