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耗竭。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师徒丧败,财用耗屈。”
“耗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拼音:hào qū
注音:ㄏㄠˋ ㄑㄩ
释义:指资源、财用等消耗殆尽的状态,即“耗竭”。
二、引证出处
该词出自宋代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师徒丧败,财用耗屈。”
(释义:军队战败,财物资源消耗枯竭)。
三、单字分解
四、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见于古文或历史文献分析。其含义可通过语境理解为“耗尽”“枯竭”,例如描述长期战争导致的经济困境。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苏轼原文背景或相关历史事件,建议查阅权威古籍或文史研究资料。
《耗屈》是一个成语,意为病重垂危、力竭无力。形容人的体力、精力极度衰竭、无法支撑。
《耗屈》的拆分部首为耒、屮,共计11画。
《耗屈》最早出现在南朝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原句为:“超然处之,困而不重,知微而着,有时而宜,皎如玉女,耗屈顿挫。”后来,这句成语被引申为形容人病重、力竭无力的状态。
《耗屈》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耗屈」,发音方式相同。
古代汉字写作「攷屈」。攷字的意思是深思,屈字的意思是病重。所以「攷屈」指的是深思病重的意思。
他病倒在家后,不及时治疗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如今已经耗屈至极。
耗力、屈服、竭力。
力竭、病重、极度衰弱。
元气满满、精力充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