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诫,教诫。《汉书·息夫躬传》:“天子见异,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民心悦而天意得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敕戒恒誥,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敕戒四方,侈则有咎。”
敕戒(chì jiè)是汉语复合词,由“敕”与“戒”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为通过权威性的告诫或命令进行规劝、警示,多用于古代官方或尊长对下级的训导。以下从释义、用法及文化背景展开说明:
指帝王、尊长的命令或告诫,具有权威性与强制性。如《说文解字》释:“敕,诫也。” 引申为自上而下的训示。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意为警告、防备,如《说文解字》:“戒,警也。” 强调对过失或危险的预防。
来源:《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校订本
二字组合后,“敕戒”融合了“权威命令”与“警示规劝”的双重内涵,常见于古代文书。
指君主或官府发布的训诫文书。例如《后汉书》载:“光武帝敕戒郡国,务存俭约。”
来源:《后汉书·光武帝纪》
道教、佛教文献中用以指神明的警示或戒律。如《云笈七签》:“天尊敕戒弟子,勿生妄念。”
来源:《云笈七签》卷十(道藏本)
后泛指尊长对后辈的严厉训导。如宋代朱熹家训:“父兄敕戒子弟,当以勤学为本。”
来源:《朱子家训》通行本
“敕戒”的权威性源于中国古代的诏令制度与礼法传统:
学术支持:
现代汉语中,“敕戒”多用于历史或宗教研究,如:
“敦煌遗书中的《敕戒文》,反映了唐代官府对僧侣的管束要求。”
来源: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分类研究》(2020)
说明:因古籍原文的权威网络版本需对应出版社或学术机构链接(如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古籍库”),此处未直接提供。建议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或《国学大师》平台检索原文。
“敕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敕戒”读作chì jiè,核心含义为警诫、教诫,指通过告诫或警示的方式规范行为。该词由“敕”(皇帝命令)与“戒”(警示)复合构成,强调权威性与约束力。
在帝制时代,“敕戒”特指皇帝发布的禁令或训令,用于约束臣民行为、维护统治秩序。例如: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主要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语境,其功能逐渐被“训令”“禁令”等现代词汇取代。
可通过《汉书》《文心雕龙》等典籍,或权威词典进一步考证具体用例。
拜啓八帙补纫蚕姬层罗厂史产乳称娖黜除除狼得虎辞典发软弗靡抚轼夫遂汩汩还偿横霓黄散火苗惑眩家贫如洗嗟嗷禁府禁锢锦官进退中度计穷力极极膳九州四海骏骁诳侮厉抚米行拿讹头拍张疋歌贫人潜懿箧衍齐心一力湆沞阙卷乳臭子散闷三之日笙弄嗜芰食加守卫霜镝书坊天气吞象拓提汙累陷冰丸乡约长闲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