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传志的意思、传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传志的解释

亦作“ 传誌 ”。文体名。即传记。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或书籍。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辨证·文公能画》:“又 欧文 説 林逋 亦能画,皆传志所不载也。” 清 恽敬 《<李氏三忠事迹考证>书后》:“ 宜兴 李庆来 鹿耔 采集先世三忠事蹟,为考证一卷,而以诸名人所为传志杂文冠之。”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夫惟官号地望,著於标题,施於传誌谱録者,必用今名,而废弃、外来、新造之语,皆不得代,此文辞之恒例也。”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沿路有人发一张《克氏日报》,上面还载着许多弔文传志。”


见“ 传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传志"是汉语中具有文史价值的复合词,由"传"与"志"两个核心语素构成,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与地方风物沿革的文体统称,包含人物传记(传)和地方志书(志)两大类别。《汉语大词典》定义其为"纪事载言之作",其核心功能在于存史资政。

二、词源分解

  1. 传(zhuàn):源自《史记》"列传"体例,特指系统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载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作"遽也",后引申为传播事迹的文本形式。
  2. 志:原指地理图籍,《周礼》记载"小史掌邦国之志",唐代刘知几《史通》明确其"郡书、地理书、都邑簿"的文献性质。

三、历史演变 先秦时期《穆天子传》已具传记雏形,汉代《越绝书》开创地方志先河。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方志乃一方全史"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传志类文献的史学地位。

四、文学分类

  1. 传记文学:如《项羽本纪》《张衡传》等纪传体作品
  2. 方志体系:包含总志(如《元和郡县志》)、专志(如《洛阳伽蓝记》)、杂记(如《岭外代答》)三级编纂体制

该词现收录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版)及《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修订版)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传志”是一个中文词汇,主要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定义

传志是文体名,属于传记类,用于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或书籍。其名称由“传”(传记)和“志”(记录)组合而成,强调对人物生平的客观记述。

2.文体特点

3.历史用例

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提到“传志所不载”,清代恽敬也在著作中引用传志内容,说明其作为文献记载的权威性。

4.现代相关用法

5.辨析

需注意“传志”与普通传记的细微区别:传志更强调对人物事迹的系统性记录,常与历史考证结合,而传记范围更广,包含文学性创作。

如需进一步了解企业或人名案例,可参考搜索结果中的公司信息(如-14)。

别人正在浏览...

败亡背世碧漪漪伯利兹趁手赤露春官盗声洞出东牀客伏菟騧駠关荆鼓包寒尘行政诉讼秏乱洪伐患难花拳绣腿徽章揃扑骄视矫正瘠土吉祥如意坑人孔雀女阔大浪放仂语戮尸美荫冥符擬不于伦宁觐泥滩牛农对泣盆下偏偏倒倒披决前料巧媚青薪穷漠区中学宂僭入不敷出善哉深透史文淑艾书页擡贴廷评媮快为理五典三坟无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