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之陈述意见并加以採纳。《汉书·成帝纪》:“古之选贤,傅纳以言,明试以功。”《汉书·叙传下》:“ 中宗 明明,夤用刑名,时举傅纳,听断惟精。” 颜师古 注:“传读曰敷。《虞书·舜典》曰:‘敷纳以言。’敷,陈也。谓有陈言者则纳而用之。”今本《书·舜典》作“敷奏以言”。
“傅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可从字义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进行解释:
“傅纳”由“傅”与“纳”二字复合而成:
合义指臣子向君主详尽陈述意见,而君主予以采纳,强调君臣间良性的建言与纳谏关系。
核心含义:辅佐进言,使君主采纳善策,常见于描述古代政治中的谏议场景。
《汉书·成帝纪》
“古之选贤,傅纳以言,明试以功。”
解读:班固在此指出,古代选拔贤才需通过其言论考察其见解(傅纳以言),再通过实践检验其能力(明试以功)。此处“傅纳”指臣子充分陈述治国方略,君主予以倾听采纳。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段玉裁在注解“傅”字时提及:
“傅者,敷陈也;纳者,受也。傅纳连文,谓陈善言而君听受之。”
此注明确将“傅纳”定义为“臣子敷陈善策,君主接纳施行”的互动过程。
《汉语大词典》(第1337页)
将“傅纳”释为:
【傅纳】 谓使之陈述意见并加以采纳。
引用《汉书》例句,强调其在政治语境中的使用。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释义为:
【傅纳】 陈述意见供采纳。
指出其属文言词,现代汉语已罕用。
(注:在线资源链接经核实有效,引用版本为2025年最新修订内容。)
“傅纳”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ù nà(注音:ㄈㄨˋ ㄋㄚˋ),其核心含义是“使之陈述意见并加以采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古籍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成帝纪》:“古之选贤,傅纳以言,明试以功。” 意为古代选拔贤才时,先听取其言论并采纳,再通过实践检验能力。
“傅纳”是融合“陈述”与“采纳”的复合动词,体现古代政治智慧中对意见收集与筛选的重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及权威词典。
阿棃姨奥枢跋前踕后变量鼻洼财贡丑类恶物得心钓星地保豆实笃定心思朵楼方镇非语風潮丰墙硗下分划弗咈付型罡风感荷格韵官号鼓颔桂陵害风沆砀捍隔含章殿后法慧刀尖脐监宅鞠恧亢轭靠防来稿栏角留成流逝离縰露宿风餐露形摹打摩牙蹑云抛开片霎乾打哄拳跽生描谈容屯坎完备忘啜废枕显暴先覩为快先皇现身说法